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下表为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表,该制度调整(       

年份

铸币重量

相关规制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5年)

废三铢钱,铸五铢钱

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2年)

铸赤仄钱,一枚当5个普通五铢钱

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4年)

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

钱文“五铢”,重如其文。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

A.平抑了汉初的物价飞涨B.契合了积极有为的时代主题
C.强化了货币的经济功能D.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
2022-04-24更新 | 745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保温卷历史试题
2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建立了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汉代帝王均能因灾异敬惧修省。如宣帝地节三年九月地动,十月宣帝下罪己诏:“乃者九月壬申地动,朕甚惧焉……今复伤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材料表明这一思想
A.完全背离了孔子传统儒学思想B.旨在维护加强君主专制权力
C.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践D.具有批判与改善政治的功效
3 . 汉武帝时推行了均输平准政策。由大农令置平准官于京师,将各郡国均输官征收上来的租赋财物,除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结果“万物不得腾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由此可知
A.国家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增加收入
B.封建政府用行政手段打击了富商大贾
C.百姓赋役从此减轻而且国家财力充足
D.封国存在始终威胁着汉武帝时的稳定
4 . 汉武帝时期,制定了“阿党法”,规定:如果诸侯王有罪,傅、相等中央任命的诸侯国官员不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汉武帝这么做是为了
A.尽力维护诸侯国的政治经济秩序B.防止中央政府官员与诸侯王勾结
C.强化中央政府对诸侯王的监督D.防止诸侯王形成私人性质的势力
5 . 有学者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潮指出:“外在的宇宙仍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式的概念所表述……并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一解释系统,于是就用它作为理解和处理天地人神一切问题的内在理路,由此衍生出种种知识与技术。”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汉代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B.天人感应起源于当时社会思潮
C.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D.文化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21-08-31更新 | 758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中名校联考信息卷(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14次组卷 | 66卷引用:2021年湖南历史高考变式题
7 . 姬昌(周武王之父)是否称王在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士人长期关注的大问题。唐朝刘知己、张守节、梁肃等认为姬昌应该没有称王。宋朝大儒欧阳修指责文王受命称王的观点是“妄说”。明清质疑的记载就更多了。这表明
A.禅让制产生的正统思想受到重视B.封建社会儒学思想观点源远流长
C.历史研究过程总是反反复复进行D.社会发展历史研究日渐受到重视
2021-05-17更新 | 40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表1为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 104年—公元前 101 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
A.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
C.分封宗法制得到局部恢复D.儒家纲常伦理影响政治决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