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壮大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增强皇室的凝聚力
2 . “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相互隐瞒,包庇犯罪,而官府对这种隐瞒、包庇的做法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由孔子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当时未被广泛认同。汉武帝时“亲亲相隐”原则影响司法实践,其适用范围也在扩大;汉宣帝时期更将“亲亲相隐原则”确立为法律原则。这折射出汉代(     
A.吸取了秦朝严刑峻法的历史教训B.重视孝道并且以孝治国的理念
C.独尊儒术禁止其他诸家学说传播D.儒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2023-12-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武帝时,中央集权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宗族地主及富商大贾的矛盾,已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也有所发展,而且“和亲”政策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骚扰,与北方的民族矛盾也已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在此背景下(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张骞凿空沟通西域D.急需新的治国方略
2023-12-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汉武帝时期刺史以“六条问事”,六条之外,则不察,汉哀帝时豫州牧鲍宣“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被丞相司直郭钦劾奏免官,这主要反映了(     
A.刺史监察受到了严格的监督B.刺史品级地位有显著的上升
C.监察官具有明确的职权范围D.刺史制度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2023-12-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非农产业的产量应当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即增速)增长(曲线1)。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收入的增加速度应当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增长(曲线2)。这就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如图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国家分裂势力加剧C.赋税制度进一步优化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6 . 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7 . 汉初诸侯王国的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此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人民渴望安定B.加强中央集权C.推行郡县制度D.削弱诸侯权力
8 . 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无为而治B.实行崇儒政策C.削弱东方藩国D.巩固专制集权
9 . 西汉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在桑弘羊的主持下,设置盐铁官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各地诸侯、豪强和富商大贾不得不停止盐铁业的经营,这不仅断绝了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他们招降纳叛、结党营私的资本。材料意在说明盐铁官营(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B.严重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为打击匈奴提供财政上的保障D.加强了经济集权巩固了大一统
10 . 汉武帝时,“射、御”的体育教育从“六艺”中被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大的活动项目也逐渐变成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无为而治作为治国理念B.儒家思想地位提升
C.体育活动受到严格限制D.皇权专制严重削弱
2023-05-2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