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如图是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的织锦护臂,其质地为汉代蜀地的织锦,上面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据此可知(     

   

A.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B.汉代与西域存在文明交往
C.古代新疆地区将隶书作为统一文字D.汉代蜀地棉纺织工艺发达
2 . 东汉广陵王刘荆(?-公元67年),其墓中出土的玻璃残片,经检测后与流行于公元50至100年的罗马马赛克玻璃成分相同。这可以佐证当时(     
A.中国科技领先B.中西沟通交流C.两国通使建交D.汉朝国力强盛
3 . 汉代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类有平纹组织的纱、绢、缣等,有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有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绒圈锦,这些丝织品在当时世界独树一帜。这表明汉代(     
A.具备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B.丝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C.政府对商业政策作了极大调整D.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并迅速发展
4 . 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汉高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他和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去征讨,收河套之地,置朔方郡。公元前60年,汉设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这反映了秦汉处理民族关系(     
A.因地制宜、因俗而治B.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
C.不利于国家稳定统治D.采用相同的民族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     
A.儒学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6 . 天人感应本是古代的迷信思想,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天”和“人”同类,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天”同样有喜怒哀乐好恶,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这一发展(     
A.维护了社会安定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C.实现了国家统一D.有利于无为思想传播
7 . 尚书令是西汉少府的属官,汉武帝时则重用尚书令参与中枢决策,东汉建立后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情况,其长官尚书令“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在决策和发号施令等方面极为便利。尚书令职权地位的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逐渐强化B.地方权力不断弱化
C.外戚宦官势力上升D.中枢机构日益完备
8 . 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B.宗教迷信色彩十分浓厚
C.无法适应现实政治需要D.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功臣封侯时,“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充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至文景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意义。

10 .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派孔仅与东郭咸阳到全国各产盐、铁地区,选用家境富裕又对盐、铁之事有经验的人任盐、铁官,并下令建立专卖机关,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设盐官三十有六,铁官四十有八。这一措施(     

A.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B.加强了对私营手工业的管理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跨区域商业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