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豳风·七月》是中原地区最早记载葡萄的文章。《史记·大宛列传》清晰记录了在张骞通西域后,汉朝迅速把西域葡萄种类引入中原并开始种植栽培。到了北魏时期,皇城洛阳许多地方都种了葡萄。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出产的葡萄在中原地区享有盛名。唐朝时引进了西域的马奶子葡萄,扩大了中原葡萄的种植规模。南方的葡萄种植技术在南宋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南方还培育出了多种品种。元朝政府在太原等地开辟葡萄园,并就地酿制葡萄酒;元代三大农书中,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对葡萄的种植方法和生长环境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总结。清朝时期,哈密、部善等地都是葡萄的主要产区,品种有萨伊必、裕租木、奇石蜜食等。

材料二   元世祖十分重视农桑,使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政府非常重视葡萄产业,并积极组织建造葡萄园,集体酿造葡萄酒。在政策方面,元朝放宽了有关酿酒的法令,私人也可以酿制酒类。元代人民开始用蒸馏技术来提纯葡萄酒,利用蒸馏方法制作的葡萄酒酒味醉冽甘芳,其制法与现代水果蒸馏酒白兰地相同。在元代,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饮用葡萄酒。此外,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体现。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玉珏《中国古代葡萄和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葡萄种植与传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2 . 汉代乐府诗歌中所描述的女性大多数都处于家庭生活中的从属地位,她们有着温柔贤惠的形象,十分注重内修,诗人们也十分注重对女性内修的赞美,勤劳质朴、贤淑善良的中国女子成为汉乐府诗歌中歌颂较多的一类。汉乐府诗歌对女性内在形象的歌颂(     
A.使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B.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
C.受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D.创新了传统民歌的形式
2023-10-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3 . 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B.科举制度完善C.人民负担减轻D.经济管理强化
2023-12-1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九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之,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务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竞争-机遇-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因为“太学者,贤士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这个建议被汉武帝所接受。按照规定,太学设5个五经博士(书、诗、礼、易、春秋)。博士的弟子由太常选择,由官府提供生活费,朝廷会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授予相应官职。据此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太学设立是汉朝“独尊儒术”的体现B.太学具有培养行政人才的职能
C.太学的设立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D.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官立学府
2023-05-30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部刺史奉诏条察州,惟一条察强宗豪右,其五条皆察二千石。(张敞)拜冀州刺史,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发不得,敞围王宫搜得之,捕格断头,悬王宫门外。因劾奏广川王削其户。盖自贾谊自文帝时已虑诸国难制,吴楚反后防禁益严,部刺史总率一州,总以此为要务。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材料二   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

(何)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摘编自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概括刺史的职责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刺史制度建立的背景并归纳其性质。
2023-03-0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史籍中西汉以“孝廉”科晋升的部分人物(名姓俱全者共21人)情况表。据表可以推知(     

人物

举孝廉情况

路温舒

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

王吉

少好明经,举孝廉为郎。

王骏

王吉之子,从父习《诗》《论语》,又受《易》于梁丘贺。

鲍宣

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

京房

治《易》,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

盖宽饶

以明经为郡之文学,后举孝廉为郎。

冯逡

通《易》,察孝廉为郎。

杜邺

得张敞家书,以孝廉为郎

师丹

治《诗》,举孝廉为郎。

孟喜

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其本人从王田孙受《易》,后举孝廉为郎。

刘茂

习《礼经》,哀帝时举孝廉。

A.儒学已成为官方正统主流思想B.造纸术的改进推动了文化普及
C.选举标准与意识形态变化趋同D.察举成为儒生入仕的唯一途径
2023-02-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政治家管仲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的儒家经典,历史教育蕴含其中。

汉武帝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编年史。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代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学生都必须读《春秋》《国语》等史书。开科取仕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著书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此书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的重要教材。宋代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主典籍而参以正史”。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代的学校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校学生的教科书。

——梁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有哪些特点?
(2)说明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2023-02-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

材料二   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
2023-01-04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西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既传播了汉代先进文化,亦让西域独特的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中。通西域对汉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西域全新的物产、宗教、传说等进入内地,开阔了汉代人的眼界,引起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格外关注,成为文学作品中表现的重要对象。张骞凿通西域后,来往的中西使者数量不菲,为惊动人们视听,往往谈奇语怪,极大地激发了文学想象力。部分中原人到过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活地,广泛传播了西王母传说,是民间传说爱好求仙的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现实依据,大大丰富了西王母的故事。

——摘编自王焕然《汉代通西域对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唐王朝的强盛富足为诗人的创作搭建了可以纵横驰骋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平台,使得唐诗融入西域文化成为可能。诗歌发展到唐代已形成诸体并兴而格律大行的诗体格局状态,进入诗歌创作自由而又有度、不失规范的成熟期。西域的历史地理文化遂成为唐代诗人争相表现的题材。汉唐以来,西域持续变迁的交通、行政管理和人文地理等既是(唐代)西域文化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其自身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骆宾王、李白、岑参等诗人或亲临西域,或身居西域,皆对西域自然地理、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有着切身感受。他们真实的西域经历为其诗歌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摘编自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呼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域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西域文化融入唐诗创作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西域文化对汉唐文学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19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