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4 道试题
1 .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佐证古代
A.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B.政府主导对外贸易
C.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D.国家疆域频繁变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滥。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
2021-10-27更新 | 173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写道,直到“西汉文景时期,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当时一些儒家学者和大臣站出来,批判法家学说和秦朝的法治政策,警告汉朝皇帝,秦朝的老路走不通”。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意在
A.批判秦代严刑苛法的恶果B.阐述文化“大一统”之必要
C.践行“无为而治”的要求D.推动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需要
4 . 研究下列各项制度时,可将下图作为依据的是(     

《集簿》为木牍,长23厘米、宽7厘米,1993年出土于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汉墓。
A.察举制B.上计制C.监察制D.征辟制
17-18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5 . 如表为汉唐时期西域的行政区划。据此可知
时间机构名称管辖地区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南北地区
公元73年(重设)西域都护府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南至帕米尔以西、阿姆河流域
武则天时期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
A.丝绸之路便于中西经济交流B.朝廷统治西域的条件成熟
C.唐代比汉代的统治区域辽阔D.边疆行政体制发生了变化
2021-09-19更新 | 37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6 . 有学者评述汉武帝,在思想层面尊崇儒家,在管理国家的操作层面上仍执行法家的势、术、法那一套。据此,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贯彻不力B.迎合大一统需要的思想得以重用
C.汉武帝倡导的“有为”政策已实施D.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存在着弊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饱学之士脱颖而出。“仲舒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于是罢黜百家,用儒术。”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朝廷置《五经》博士,兴太学,立博士弟子员。武帝强调“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崇尚孝道,以仁义道德“扶世导民”。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同时,汉武帝时期增修法律律令;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德治与法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据王惠英《论汉武帝的治国方略》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治国方略的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 蒙恬 汉承秦制 郡县制 西域都护 盐铁官营 张骞凿空 刺史 编户齐民 田庄 五铢钱 大秦王安敦 霍去病 甘英 文景之治 “推恩令” 丝绸之路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10分,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
2021-06-09更新 | 7722次组卷 | 79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52次组卷 | 65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辽宁专用)
10 . 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出处记载
《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蹈甸的路。
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
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
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
2021-06-06更新 | 742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昌邑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