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1 道试题
1 .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法家的理论本来只及于治理的方法,未尝及于为政的目的;儒家的理论有为政的目的,而未尝及于方法。两者结合,遂成为帝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其意在强调(     
A.儒法合一的治国逻辑B.儒法关注重点各异
C.中华法系具有包容性D.儒法政治选择趋同
2024-02-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汉代,循吏的主要特征是“施教导民”“奉法循理”“奉职循理”,酷吏则“以猛服民”“专任刑罚”“刻削少恩”。二者虽风格迥异,但同受朝廷重视。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A.提升中央行政效率B.厉行思想文化专制
C.削弱豪强大族势力D.强化地方治理效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陆交通也得到较大发展。当时各种工农业产品,比如驰名中外的丝绸就是通过水陆交通运往海内外的。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通过对外交往,扬威海外。西汉中期,海运达相当规模,北起渤海湾,南至两广一带沿海均已通航。除了内海,还与海外通航,当时已拥有一定规模的远洋船队。航行活动十分活跃,东至日本,西抵印度半岛南部,南至南洋诸岛,北上朝鲜。

——摘编自夕即《西汉时期的航海业》

材料二   《郑和航海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航海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航海业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航海业发展的认识。
2024-02-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西汉时期,乡里豪民武断乡曲,恃财自重, “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悟”。鉴于此汉武帝(     
A.任用酷吏治理地方B.颁布推恩令
C.徙六国贵族至关中D.确立察举制
2024-02-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儒学发展与中国古代政治】

材料   在中国政治史上,汉武帝是最重要的制度更张者之一。他接受儒家改制的政治主张,以“王道”缘饰“霸道”,取代汉初的“无为之治”,这成为“汉家制度”的一大改变。这一认识在宏观上自无太大疑义,然而细察儒学在汉初的蛇行灰线,便会发现这一改弦更张乃是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体制建构的结果。陈寅恪曾对儒家的性质作出判断:“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他认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儒学影响汉朝体制,首先便是遵循这一路径。

——摘编自李磊《两汉儒学发展的制度分析》


请以“儒学发展与政治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青海、陕西等省份发现了一些萨珊王朝(224-651)的银币和“波斯锦”,还有拜占庭金币等。这可用来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通道B.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C.游牧民族加速封建化进程D.贵金属全面取代实物货币
2024-02-01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即“中朝”,汉中央由此演变为“中朝”起决策作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的形势。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     
A.统治思想发生了转变B.加强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官僚体系被彻底颠覆D.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
8 .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不仅使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传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据此可知,丝绸之路(       
A.丰富了人们的生活B.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C.稳定了西北边疆D.提升了长安政治地位
2024-02-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的兴起,是有其必然之势的,并非偶然之事。因为改正制度,兴起教化,非儒家莫能为。武帝即位时,年仅十六,成童未几,安知儒学为何事?所以与其说汉武帝提倡儒学,倒不如说儒学在当时,自有兴盛之势,武帝特顺着潮流而行。

——摘编自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上册

材料二   宋王朝建立之后,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事业、对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和学术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说到宋代的学术成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新儒学”。其实新儒学并没有什么新的儒家经典,所谓“新”,是指它对既有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这样的新阐释,是建立在中唐以来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在唐代,很多儒学家反对佛学的教义,但是整体来说,那个时候儒家的力量并不足以和佛学抗衡。而发展到宋代,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一方面,儒、释、道之间有排斥、有辩驳;另一方面,也有吸纳。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

——摘编自许宏、刘国忠等编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儒学出现“兴盛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儒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