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表史载先秦至隋代黄河决溢改道基本情况表,据如表推断,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代基本情况
先秦、秦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
西汉决溢达十次之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
东汉决溢一次。前期河患严重,王景治黄后河患减轻
魏晋—隋长期安流,三百多年只有三次决溢
A.治河官员的贤愚B.历史记述的疏密C.农耕区域的伸缩D.封建王朝的盛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也,可别稻及兰”,“别稻”即移栽。成都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显示,水田内每块秧田都有整齐成行的秧窝,其行距、窝距一致,极易让人联想到“育秧移栽”的秧田;广东佛山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田块被田埂分成六方,在第五方田中,有表示秧苗的筐点纹和插秧俑。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的真实性须经考古发掘验证B.东汉广东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更高
C.考古发掘证实东汉成都推行育秧移栽D.东汉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有所发展
2024-04-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东汉《赵相雍劝阙碑》记载,雍氏家族自雍窦至雍劝四代,除雍窦子望不是孝廉外,其余5人皆为孝廉,可谓世为孝廉。从孝廉所任官职来看,他们开始皆为地方县令、长,俨然已为地方大族。这一现象表明,东汉时期(     )
A.地方势力膨胀已经威胁中央集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机制遭破坏D.世家大族逐渐掌握选官特权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2024-05-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据《仲长统传》记载,汉代庄园主“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而在“重人轻地”的政策下,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赀算”(商贾以外居民的财产税)、酒税、盐铁税。据此可推断(     
A.编户齐民在基层得到推行B.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得益于赋役政策
C.庄园与外部市场联系密切D.庄园为小农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2024·河北·模拟预测
6 . “冬无雪”是反映暖冬或气候干旱的典型现象。下表是“冬无雪”的相关记载情况。

时间

记载情况

解读

先秦至西汉中前期较为罕见部分学者将“冬无雪”记载情况视为汉唐气候变迁的重要证据。但实际上,“冬无雪”记载的变化还与多种要素相关。有学者指出,西汉后期,冬麦推广;天人感应思想下,“冬无雪”沦为灾异天谴的外在形式,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蕴;史书记录灾异功能强化等均影响“冬无雪”的记载
西汉后期逐渐出现
唐代相对较多
关于“冬无雪”的记载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真相B.说明历史解释就是否定传统
C.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性色彩D.多元研究视角拓展历史认识
2024-05-2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年份口数出处
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5600《晋书·地理志》
西晋280年(武帝太康元年)1600《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2900《隋书·李德林传》等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通典·食货》

材料二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材料三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东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较大的原因,并分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2024-03-28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敕中藏府调金钱彩物(丝织品),增助军费”;西北出土的汉代简牍记载:“右庶士吏候长十三人,禄用帛十八匹二尺少半寸,直万四千四百四十三”等。据此可知当时,丝织品(     

A.用于区分社会阶层B.生产规模的庞大
C.成为民众主要衣料D.已充当支付手段
2024-03-2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107年),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时隔七年后,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或赈济饥民。由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B.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
C.江南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后汉书·樊宏传》中记载:“(樊)重……世善农稼,好货殖……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该材料说明东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B.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
C.地方豪强威胁君主权威D.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