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汉的兴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1 . 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人口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政府引导人民搬迁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2024高二下·北京·专题练习
2 . 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③①②
2024-06-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选择题汇编——世界史(北京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读如图信息。图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岭南地区(     

A.新式耕犁的推广B.生产力领先全国C.中医药事业繁荣D.社会秩序较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私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此举意在(     
A.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C.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中后期, 官场出现诸如:陈蕃初仕郡,举孝廉,“遭母忧,弃官行丧”;赵典会帝崩,“遂解印绶策付县,而弛到京师”;延笃举孝廉为平阳侯相,“以师丧弃官奔赴,五府并辟不就”等现象。这表明当时(     
A.封建官僚政治成熟完善B.王国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C.儒家伦理影响政治行为D.政治腐败加剧社会动荡
6 . 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主张实行“盐铁皆归于民”的政策。西汉哀帝时期,大司马师丹指出“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主张恢复井田制以缓解农民“无立锥之地”的状况。这些主张(     
A.蕴含了重农抑商的意识B.克服了土地兼并的弊端
C.反映了厚古薄今的观念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年份

口数

出处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约2900万《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杨帝大业五年)约4600万

《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约3700万

《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约5300万

《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约1700万

《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约1600万

《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2024-06-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如图是四川出土的东汉“酒肆”画像砖。据此图推断,东汉时期(     

A.抑商政策逐渐松弛B.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C.城市生活丰富多彩D.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2024-06-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正统思想的确立B.政治形势的需要C.抑制王侯的诉求D.社会风俗的变迁
2024-06-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永元四年,宦官郑众帮助和帝铲除窦氏权贵集团.因功受封,迁大长秋(官名),后又封侯,“于是中官(宦官)始盛焉”。这印证了(     
A.专制制度的特性B.士族势力的强大C.中央集权的加强D.选官制度的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