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2 . 材料一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墓。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重要文物列表:

1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其中不少为失传的古代典籍。
2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摆放在刘贺床榻前,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屏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
3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4大量黄金货币和金银饰的车马器,仅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约115公斤;种类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以及以金银技法(鎏金银、错金银、包金银等)加工的车马器等。
5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是内地出土最早的“带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
6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材料二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非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2)基于材料二,有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2024-04-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记载着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中央集权制度完善B.经济计划的制订
C.传统科技的实用性D.交通运输的发展
2024-03-29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史记》记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蹴鞠,事多此类。”《盐铁论》记载,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一般百姓也“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刘向的《别录》也记载,每年寒食节,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寒食蹴鞠”。据此可知,汉代蹴鞠(     
A.推动军事力量增强B.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
C.成为主要娱乐方式D.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023-12-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设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商王)名天乙。见于《世本》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记》仍之。卜辞有大乙,无天乙,罗参事谓天乙为大乙之讹。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卜辞之大邑商,《周书·多士》作天邑商。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却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

——摘自王国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材料二   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最初排序是《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奉皇帝的旨意,将“老子、庄子”一篇升为列传之首。放在伯夷之前。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三年敕升於《史记》列传之首,处伯夷上,于昔藏宋刻《史记》有四,而开元本亦其一为。”

——摘编自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

材料三   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农者地面之物也;矿者地中之物也:工者取地面地中之物而制成致用也;商者以制成致用之物流通于天下也。四者相需,缺一不可。与《史记》之言,若合符节。

——摘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王国维认为商汤当称“大乙”而非“天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修改《史记》中列传择序的目的。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研究《史记》的特点,并概述影响学者研究《史记》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自幼受《春秋》影响颇深,继而作《史记》,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抱负。《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地理等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司马迁记述历史,“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直笔,展示了他一代史学大家的治史态度。

——摘编自张迪《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   司马光曾叙述了《资治通鉴》的总纲:“臣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编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书记述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一系列史实,将明君、忠臣、良将、循吏等种种条教方略,详备记载。司马光以“信史”作为基本要求,既歌颂历代统治者光荣的政绩,亦记述昏君的残暴及人民的反抗,“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摘编自伊兜《伟大的〈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司马治史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为史家应包括的品德素养。
7 . 《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史记》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代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让出帝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可见(     
A.历史著作都不可信B.时代影响历史记载
C.《史记》更为可信D.《说疑》更为可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后汉书》记载,纸由东汉蔡伦初创。但在一些西汉遗址出土了纸,如:新疆罗布淖尔地区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纸、灞桥纸等,这些纸张的出土让人们对蔡伦初创造纸术产生了怀疑。这说明(       )
A.考古发掘丰富历史研究B.纸在西汉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定论D.纸由蔡伦初创属于虚构历史
9 . 青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有300余年的交汇点,其中对“三家分晋”的描述颇有不同。

材料一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使命。“三家分晋”作为《史记·赵世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但并未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含义。《资治通鉴》则删减了赵家的史料,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并把失败原因归于智伯对儒家标准的背离,即失德与“不仁”。

材料二   《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以下为《资治通鉴》卷首篇节选。

(1)阅读读材料,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的叙事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
2023-07-07更新 | 9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据《后汉书》记载,汉肃宗时期汉人王追在云南地区任太守,“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汉桓帝时期夜郎人尹真师从汝南许慎,学成后还授乡里,“于是南域始有学焉”。这些举措(       
A.为汉武帝尊崇儒术提供了契机B.有利于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认同
C.间接造成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实现了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