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晋与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

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精二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疏远,县至完全新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魏。……不论是出子有意还是无意,他们与文化上亲球人野之间的联系总之是断纯了。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颇子被征履地的本土责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期了。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扼要杨述其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据《宋书》记载:“及至(东晋)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于此。自兹迄今,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颓弛。……于是(宋公刘裕)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据《隋书》《宋书》等整理

材料二   “侨置郡县”的建立给南方的郡县制度、行政区划和户籍带来极大的混乱,因此东晋南朝政府以整顿户籍、搜括人口为主要目的的所谓“土断”先后实施了十次。侨户“土断”后皆入白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且从“土断”注籍到正式课租,给予新附侨户一定的优复期限。其中桓温和刘裕在实施“土断”后,国家都出现“财阜国丰”的局面,刘裕“土断”的成功和王、谢为首大族的衰颓密切相关。……东晋南朝虽屡经“土断”,仍然是“弥山满海,皆是私役”。

——摘编自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进行户籍整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东晋南朝的户籍整顿。
2023-09-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县琼中中学2024届高三9月全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

——《史记·货殖列传》

【翻译:江南地区,地域广阔而人口稀少,以稻米为饭鱼为菜,意指吃米饭和鱼,(那里的人们)依然用最原始的火烧树林种植,和从事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不用通过买卖交易就可以自给自足。(加之他们又)不懂得积攒聚敛剩余农作物,从而无法应付灾年,因此都很贫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江南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影响?
6 . 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7 . 江南开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1)材料一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特殊时代,各种力量此起彼落,在这个需要知识、智谋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变动与流动,这样处于两者之间的“士”阶层便由此出现了;春秋战国大量的兼并战争,使得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依仗那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夏商周时,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适应了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同时,在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的利弊。
2021-12-16更新 | 248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2019-11-06更新 | 474次组卷 | 27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