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晋与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宗。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及其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南朝及晚清时期的人口迁移进行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余桂元《中国古代史》目录(节选)

(1)阅读材料,为《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的目录拟定一个标题。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4-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冲刺(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远离朝政、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他们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摘编自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

材料二   盛唐女子在着装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大胆的反传统意识,将开放性元素使用在服装之上,描绘着盛唐面貌。(一)女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二)胡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脚穿皮靴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三)袒露装。……(四)女着戎装。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

——摘编自何琳《从张萱<捣练图>看唐朝女子的着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女性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唐时期女性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其折射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一、二的作者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一手史料进行研究?
2024-02-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幅地图的历史信息,说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幅地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影响。
2023-12-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西汉—北宋)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5148529
北宋112247606624296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23-11-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7 .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如图中AB所示地区的政权名称及创建者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个政权为民族交融所做的贡献。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朝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并阐释两税法产生的原因。
9 . 中国古代农业与水利建设

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

省份
255—前206

206220
三国
220265

265420
南北朝
420589
安徽134
湖北1
江西111
浙江4232
江苏1328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5亿至6.5亿。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出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这一现象的原因。
10 . 下图为根据史书记载绘制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部分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说明当时货币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
2023-05-0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