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晋与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太宗唐玄宗
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四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方面是如何推进大一统格局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三概括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4)根据材料四,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主要意图。
2023-12-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且末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57次组卷 | 26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3-11-2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宋书》

材料三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四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并指出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列举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记录南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江南“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出现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2023-11-0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紫忽,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部(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纬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材料二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对“门阀政治”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的表现并简述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2023-06-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逖(266321年),范阳道县(今河北浪水)人,史称他“梗概有大志”,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西晋末年,洛阳被匈奴攻陷,祖逖遂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迁,“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奋之志,因而进说(司马睿)曰:‘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凶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於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前锋都督出师北伐,但仅给千人给养和三千匹布。3138月,祖逖“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由此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北伐序幕。祖逖北伐的过程分为四步:屯兵淮阴,制造兵器,招募和训练士兵;占据谯城,立稳脚跟;反复争夺,控制整个河南地区;练兵积谷,北渡黄河。史称祖逖“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富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他善于招揽军民,长于御军抚民,故在严酷的战斗中实力越来越大,北伐因而取得了相当成效。321年,随着祖逖去世,轰轰烈烈的北伐事业从此中断。

——摘编自杨德炳《论祖逖与北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祖逖北伐取得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祖逖北伐产生的积极作用。
2023-04-0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产量的增长来看,宋代全国耕地约5.6亿亩,明代约7.842亿亩,清代达到9.248亿亩。宋代年平均粮食产量为464亿斤,明代则上升为696亿斤,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毫无疑问,这些农业上的成就与其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定平《从国际市场的商品竞争看明清之际的生产发展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