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A.南方政权林立B.统一条件成熟C.民族交融加深D.经济得到恢复
2 . 北魏初年,政府将鲜卑、汉人及其他杂夷迁徙到平城附近,计口分配土地,共同从事农业生产。该举措有利于(       )
A.推动民族交融B.减少南迁洛阳的阻力
C.拓展国家疆域D.加速北魏的统一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史书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据此判断,该诏书应出自于(       
A.东汉光武帝B.晋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炀帝
4 . 对图中所处历史时期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十六国地理分布均属于北方地区B.十六国全部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C.确立图中对峙格局的是淝水之战D.南北地区仍旧保持原有民族布局
2023-12-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并对朝臣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孝文帝的语言改革(       
A.易导致鲜卑民族语言的消失B.加速了鲜卑族的全面汉化
C.体现改革的原则性与灵活性D.意在摆脱保守势力的阻挠
2023-11-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仍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裂匹为尺,以济有无”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封建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
C.洛阳成为经济政治中心D.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2023-10-2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孝文帝出行图》(下图所示)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这幅图(     
A.历史较为久远难以考辨B.有效缓和民族矛盾
C.揭示统治阶级好大喜功D.反映北魏改革趋势
2023-10-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
汉姓长孙
A.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2023-10-11更新 | 67次组卷 | 33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中国”人还是蛮、夷、戎、狄,是以是否接受了或保持着“礼”作为标准,存在着“中国”敌视蛮、夷、戎、狄的现象。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蛮、夷、戎、狄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     “华夏”靠近的趋势,最终在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通过孝文帝改革,北魏“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改革使南北之间的均势逐渐被打破,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现,又大大淡化了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这就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