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如图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超级导演”王导
第七节   犹有诗酒雅集
第八节   “菩萨皇帝”萧衍
第九节   陈朝兴亡
第十节   五胡归华夏
A.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B.波澜壮阔的大汉
C.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D.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
2024-02-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鲜卑人建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则是黄帝部落的称谓;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称“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这反映了(     
A.边疆民族不断内迁B.华夏认同观念凸显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根据以下地图,判断与陈对峙的是哪两个政权(     
A.①北齐②北周B.①东魏②西魏C.①西魏②东魏D.①北周②北齐
2023-11-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是重要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6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通过革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10-2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2023-10-23更新 | 41次组卷 | 68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2023-09-15更新 | 568次组卷 | 17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材料二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杂居的历史作用。
2023-07-2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举措(     
A.使得民族矛盾基本消除B.利于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C.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2023-03-02更新 | 67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