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到明清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由于元明清“华夷一统”的演进,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结合史实阐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024-03-26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羽(约733年—约804年)唐代茶学家,被尊为“茶圣”。陆羽为弃儿,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长大后,陆羽以《易》自占,得《渐》卦,按卦义自定姓为“陆”,取名“羽”。陆羽在寺院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因话录》记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安史之乱后,陆羽辗转来到江南,一路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后在友人的帮助下“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在《茶经》中,陆羽除了详尽描述各种茶叶的产地、种植、采摘、制造工艺和品鉴方法,还记载了由他本人发现的诸多名茶。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茶叶的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陆羽还擅长地方志、人物志和游记等,著有如《吴兴志》《游慧山寺记》《南北人物志》《江表四姓谱》《僧怀素传》等。唐代文学家李肇评价,“(陆)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

——摘编自蒋寅《陆鸿渐生平考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羽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经》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3-12-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四)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唐贞观二年,礼部主客司采用“汉”“蕃”界定内地与边疆关系。高、武时期以后,因应现实政治需要,“蕃汉”一词被纳入刑律,诏令越来越多地加以采用,最高行政机构严格规定边远地区“汉官”员额。在唐朝日益广阔的边疆,“汉”被广泛用来识别内地州县民身份,具有切实政治经济利益,人们乐以自称,“汉”作为民族族称最终得以确定。

——摘编自何德章《汉族族称的出现与定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族称在唐代定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族称的出现与定型的认识。
2023-12-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素有尚武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先民们对力量和勇武的歌颂与崇拜,但中国的尚武精神一直追求的不是战争的延续和野蛮的厮杀,而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优秀成分。“尚武”是唐代蓬勃社会精神的真实写照,它真实影响着唐代文学的面貌。直抒文人墨客心中的万丈豪情与赤忱之心、高度发展的文化又催生了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唐诗中描述“忽见山头水道堙,鸳鸯环甲被金鞍马上弯弓搭箭射,塞门看。为报乞寒王子大,胭脂山下战场宽。丈夫儿出来须努力,觅取策三边”。李唐王朝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辽阔的国土唐朝从士族到百姓,都显示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勇武劲悍的追求,又促使唐代尚武精神历久弥新、更加昂扬,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古典的武士精神。

——摘编自付婷《浅谈唐代前期的尚武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尚武精神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尚武精神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志宁(588665年),字仲谧。隋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为冠氏县长。当时山东农民起义爆发,时局混乱不安,他遂弃官归里。后唐高祖李渊入关,了解到于志宁很有才气,授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职务。李世民封秦王、任天策上将时,他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因此常常随从李世民一同征伐。于志宁慧眼识才,曾在俘虏中辨别出褚亮这一英才,并极力举荐。贞观年间,历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等职。当时太子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李治即位后,于志宁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晋封燕国公,并监修国史。他雅爱宾客,曾与司空李勣修订《本草》并绘制图形。665年,于志宁病逝,被追赠幽州都督。《新唐书》中指出:“于志宁速太子承乾,几遭喊杀,然未芸惧,知太宗之明,虽匕首椹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虽死无益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于志宁对唐王朝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志宁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3-08-3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天宝年间,唐代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由俭趋奢。“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居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当时人情多以放荡为快,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到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商人为了迎合大众需求,“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品茶啜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茶叶、花卉、酒等成为风靡城乡的消费热点,“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一些官员和商人为满足自己奢侈消费的需求,猎取法外收入、牟取暴利,最终受苦的还是广大平民。

——摘编自张雁南《唐代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关系探析》

材料二   伴随着城市市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新贸易航路的开辟,追逐奢侈的消费风潮从贵族特权阶层逐步传递至城市富裕的商人阶层,乃至普通手工业者。世俗统治者往往将节日庆典和宴会活动视为展示统治能力以及城市实力和形象的舞台。威尼斯流行的一首件名诗歌记载了这样一个人:一位名叫尼科的平民,非常讲究穿着打扮,虽然只是一名造船厂里给船甲板填缝隙的工人,但也向人炫耀曾身着天鹅绒披风,腰间斜挎一把银质匕首,戴着各式戒指,在装饰豪华的家中享受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意大利地区48座城市共计颁布了391份涉及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的法令法规。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崇奢与禁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后期奢化消费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中后期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奢侈消费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颁布众多禁奢令的看法。
2023-08-29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7 . 中国运河历史悠久,恃运河以为命脉。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开凿运河,以沟通原来不连通的水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出于经济或军事的目的,已开凿地方性运河。

开建时间

名称

沟通水系

备注

春秋

楚庄王时期

江汉运河

连接长江和汉水

有记载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吴王夫差时期

邗沟

连接长江与淮河

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

战国

魏惠王时期

鸿沟

将黄、淮及其支流和其他独立水系联系

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网,即鸿沟系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后,把目光投向岭南地区。因为秦朝的疆域以南,还有很多盛产翡翠、犀角的宝地,并没有纳入版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主帅屠雎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征岭南地区,对南方百越部落进行征服战争,史称秦戍五岭。但是,素来战无不胜的秦军,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数十万秦军一时进退两难。公元前218年,史禄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至公元前214年,终于凿渠成功。

——计亚男《来自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道》

材料三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杨广征发百余万人开通济渠,以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又发淮南十余万百姓开挖邗沟,以沟通长江与淮河。大业四年(608年),又令百余万男女百姓开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下令开江南河,沟通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水上交通。仅仅六年时间,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的大运河就全部完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两千多里,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推断中国运河的主要沟通方向,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
(2)写出材料二中人工运河的名称及其连接的两大水系。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条人工运河开凿成功对“秦戍五岭”所起到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评价隋朝大运河。
2023-03-26更新 | 60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3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8 .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西北边境的军队驰援内地,神策军将卫伯玉领千余人赴难中原,攻围安庆绪(安禄山子)的相州之战。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后鱼朝恩便率神策军归于禁中。由于地方割据日益尖锐,严重的局势使唐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拥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握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加强神策军势在必行。神策军第一次大规模扩编是在代宗大历(766779年),主要收编了平卢镇邢君牙部等极有战斗力的藩镇部队。第二次大规模扩编是在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主要收编镇国镇骆元光部等。由于唐廷拥有神策军这样一支庞大军队,所以,一般藩镇对之不敢过分睥睨,同时也阻遏了吐蕃的侵扰。唐穆宗初年,神策军达186700余人,达到全盛时期,但是由于其拥有许多特殊权利(如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故其腐化开始孕育于其极盛时期。且从唐德宗起,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造成了宦官集团长期专权局面。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神策军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神策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