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国家的统一不是单凭某些政治家的个人意志,还要具备一些前提和条件。中国古代各部族都承认他们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祖先。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为古代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所保有,而且因其先进性为诸少数民族所仰慕、学习。但是国家每次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着具体的历史原因,以隋朝统一为例,其迅速灭掉南朝陈国,实现统一就有着经济、政治、民族等方面的背景。

——摘编自程有为《中国古代统一的条件和基本经验》

材料二     袁世凯败亡后,北洋系逐渐分裂为三大派系,他们为个人利益而纵横捭阖,你争我夺。北洋各系在其所占地盘自行其是,而非北洋系控制的省份,也因中央政权的软弱而觅得更大的自治空间,对中央号令阳奉阴违。讨袁护国战争直接造成西南各省的反袁联合阵线,(战后)其对北京政权仍时时以共同的声音发言,俨然自成势力范围。而孙中山因从事革命斗争的需要主动或被动与西南实力派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南北双方各自的法统与政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维系统一的基本条件,并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民族方面说明隋朝实现统一的具体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败亡后中国分裂的表现,并分析造成当时中国分裂的原因。
2020-06-23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等名校2020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徽考古成就(部分)表

考古发现

所属时期

概况

含山凌家滩遗址

新石器时期

这是巢湖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区有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神庙或宫殿);墓葬区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雕琢精湛,独树一帜

铜陵铜矿遗址

商周时期

此铜矿采用山上采矿,山下冶炼的格局。采矿井多有木架支护,有竖井、斜井等,出现冶炼氧化铜矿、硫化铜矿技术。此遗址的发现,与金文中有关周王朝征伐淮夷并“掠金”等记载相吻合

阜阳汝阴侯夫妇墓地

两汉时期

该墓出土竹简9000多片,内容涉及十几种先秦古籍,比较珍贵。所出漆木器中的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是古文献中没有记载过的汉代测天仪器

淮北隋唐大运河遗址

隋唐时期

该遗址共计发现唐代沉船8艘,出土大量的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铜钱、石锚等。唐代沉船有独木舟、拖舵平底船等不同类型,最长的有20多米

合肥包拯家族墓地

两宋时期

出土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包拯夫妇的生平及其子孙衍生等情况,是十分珍贵的文字史料,其中包拯的墓志铭有3200多字,比《宋史·包拯传》的字数还多,弥足珍贵

——摘编自杨立新《安徽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索》

材料二   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处于20世纪初年,甲骨文、汉简等重要发现为他提供了新的史料凭借,西方近代学术的相继传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学者重视考古材料的运用,以及“审查史料”即强调对于历史文献应以审慎态度究明其来历、考辨其真伪然后作出正确分析的观念和方法,给予他以深刻的启发。他以此与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历史考证学的优良方法互相结合起来,遂能在治史观念和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考古发现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重证据法”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意义。
2024-04-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并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东汉初年和唐朝初年“精兵简政”的必然性。
4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和图2分别是秦汉、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边的交通干线示意图。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从京城至南海边新的交通干线形成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大隋统治的权宜之计。杨广(隋炀帝)称帝后,认为西京军事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政治上“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南服遐远,东夏殷大”。而洛阳居天下中,可以照顾全局;经济上,“水陆通,贡赋等”,漕运方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的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犄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于是,杨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的实际地位和功能远超其名,起到了实际首都的作用。

——摘编自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的名与实》

材料二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夫京都建自辽、金,大于元、明,迄今千年,精华殆尽。近岁西山崩裂,屡年大水,城垣隳圮,闾阎房屋,倾坏无数。甚者太和正门、祈年法殿无故而灾,疑其地气当已泄尽。王者顺天,革故鼎新,当应天命,谓宜舍燕蓟之旧京,宅长安为行在。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只有“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辅以富国政策,才能力挽狂澜。

——摘编自柳青《晚清维新派迁都思想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和康有为主张迁都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张迁都的依据,并据此对其迁都主张进行评价。

2017-06-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因而唐朝立国以来就如何治理国家,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礼部侍郎李百药上《封建论》,强烈反对封建诸侯,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论封建表》,提出折中方案。当时朝臣大多反对分疆裂土。魏征谏言:当时天下人心未定,国家财力不足,改革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

——摘编自商爱玲《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通过对周代社会治理状况的历史考察,柳宗元指出,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真正尽心治理地方、爱护人民的人,因此,周代的问题就出在封建制本身。而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随时加以撤换,即有罪得以黜。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

——摘编自彭新武《分封郡县之辨的复杂意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采用郡县制而非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分封”与“郡县”之争。
2024-05-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多校联考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他们使整人西欧与罗马制度背道而驰,走入了长达1000年的封建社会。从哥特人的“二元政治”“族群分海到法兰克人的“封建采邑”“领主自治”。无一不导向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

用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是西方文明的习惯。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制摩论页之别,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成政治终极目标。这是包括五胡在内的众多非江游群能够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其中饱含着深沉的“命运共同体”情感。这些情感.是仅凭外来理论描述中国的人难以理解的。

——摘编自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趋向,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宏观历史认知?
(2)根据材料二分析6世纪中国、西欧不同历史走向的原因,该材料的研究有何意义?
8 . 对下图“杭州户数迅速增长”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②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隋文帝灭陈,实现了统一④“靖康之变”和南宋建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28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晚清大运河的衰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大运河多处淤塞,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1)比较图1与图2,指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路线的主要差异,结合大运河的变迁,阐述中国古代交通建设与政治中心移动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大运河走向衰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兴衰的历史启示。
2023-11-16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隋朝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
①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②兴建洛阳城。
③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____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朝的灭亡
①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②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023-08-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2-1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