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摘编自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材料三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影响?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影响。材料三中的“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什么?
2024-01-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的兵制改革

唐初实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军备自备,终身为国家服役,不承担赋税。“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换值班)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唐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日渐崩坏,唐玄宗接受宰相张悦建议,开始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为应对西部和北部边疆问题,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后节度使自行招募士兵,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等


材料二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项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无弊,也不会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2-12-26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亭林文集·郡县论》

材料二   618年唐朝建立,唐承隋制,继续实行州县两级制。不过,唐代的行政区划中还有府的建制。开元元年(713年)升首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陆续升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过的州为府,府与州同级,只是地位略高于州。这样,州郡县三级制经隋唐统治者的彻底整顿,至唐代前期最终确立了州(府)县两级制。……唐高宗、武则天以后唐帝国的边疆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军队的进犯,唐廷“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帝国境内遍置方镇,其数目累增至40有余。由于节度使不仅管军事还兼管地方民政,甚至几乎囊括了方镇内的所有军、政、财、监大权、方镇(道)就实际上已是州(府)之上的高层政区。

——摘编自梁万斌《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述论(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材料三   元帝国所控制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权中无疑是前无古人的。元朝在全盛时期,是一个拥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九千万人口的强大帝国……随着蒙古汗国的分裂,为游牧时代所遗留下的旧行政制度已经难以管理元帝国的内部行政事务。忽必烈借鉴了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在中国北方建立行尚书省的实践,并吸取了蒙古分裂的教训,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忽必烈入主中原后,主张“行汉法图大事”,从古代的中原政权汲取经验以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摘编自孟志轩《元代行省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述王夫之、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实行行省制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
2022-11-25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安国中学等四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