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正炎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按照侯外庐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诉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代中叶为分水岭,“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

材料二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与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共性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五代时期,冯道历仕四朝,在三朝做宰相,居相位20余年,自称“长乐老”……“称王称帝者如春雨之蒸菌,不择地而发”……当时军阀安重荣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以上现象可以解释(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B.唐朝后期社会的动荡
C.五代时期用人政策灵活D.程朱理学诞生的背景
2022-11-08更新 | 30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带京官衔”多为因政绩出色等原因给不在京官员加授京官头衔的制度,唐前期带京衔之防御团练州长官多分布于边疆地区,而唐后期有所变化(如下表)。这可用于佐证唐后期(     
诸道名称带京衔之防御团练州长官人数诸道名称带京衔之防御团练州长官人数
关内道37山南道4
河南道20陇右道2
河北道12剑南道2
淮南道7河东道2
A.制度建设削弱了割据的社会基础B.军事防御中心发生变化
C.江南地区的社会地位已超越北方D.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强化
2024·上海浦东新·二模
综合题 | 适中(0.65) |
4 . 朝廷与藩镇

古代地方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落候是唐中后期重要的地方建制。对于落镇与唐朝表亡的关系,学界存在分歧。

材料一:

                                           “安史之乱”前节度使及兵力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以下对唐朝藩镇解读正确的是,藩镇(       )(双选)
A.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疆B.有力地拱卫了中央政权
C.兵力远远不及中央军D.主要为防范游牧民族侵扰

材料二:(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时改。

——《新信书》

(2)根据材料二,节度使拥有哪些方面的权力?

材料三:其称为朝廷患者,祗(只是)河阴三偏,其后溜青、淮察,无不愣沧怨张。甚至同华(落俱名)通近京邑,而周智允以之反……追至宋午,天下尽分裂于方候(除侯).而来全总还以梁兵移唐祚央。

—必买《廿二史札记》

(3)材料三中,叛军逼近的“京邑”是指(       )(单选)
A.开封B.健康C.长安D.临安

(4)在赵翼看来,导致詹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落镜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资纳兵额与功能
河朝割据型7感铣白骨不上页提重兵以自立
中原防愚型8解题任命少上卖驻县兵防断路
边疆附边型17铁廷任命少上卖驻亚阿守边疆
东南财献型9朝廷任命上算住兵少防监验

(5)根据材料四,下列有关藩镇与朝廷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
A.互相支持B.彼此对立C.错综复杂

材料五:唐代自安史式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全部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而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对默以夺立之政治集团,遂不得不土崩瓦解。大唐帝国之形式及实质,均于是告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信》

(6)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你赞同唐朝亡于潘镇吗?请说明理由。
2024-04-06更新 | 4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上海高考浦东新区二模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唐明宗李嗣源本为后唐将领,在防范契丹入侵的作战中夺得了兵权,被部下强行拥立为帝。但他本人并不愿做皇帝。每夕宫中焚香,仰天祷祝云:“某蕃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获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

——摘编自王禹偁《五代史阙文》

材料二   宋朝《会计录》之制设立于北宋初期,为统计全国财政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田况编写的《皇祐会计录》中对官员俸禄、赏赐的支出单开一卷。苏辙在《元祐会计录叙》中说:“夏贼窃发,边久无备,遂令益兵以应敌,急征以养兵,虽间出内藏之积以求纾民,而四方骚然,民不安其居矣。其后西戎既平,而已益之兵不复汰,加以宗子蕃衍充初宫邸,官吏冗积,员溢于位,财之不瞻,为日久矣。”

——据《宋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嗣源“不愿做皇帝”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面临的社会问题。
2024-03-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7日内更新 | 18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据统计,唐前期重大立法活动16次,有关经济民事的唐律和唐令在初唐即已完成;唐朝后期比较重大的立法活动只有7次,主要集中于涉及经济、民事行为的皇帝的敕令的分类整理,国家成文法制度建设停滞,作为民事法源的礼的重要性在唐后期则迅速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A.唐前期立法使法律体系完备无缺B.国家对社会的制度化强制力削弱
C.商品经济发展和专制皇权的强化D.皇帝的敕令具有灵活制宜的优势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安史之乱后,吐蕃贵族乘虚攻占河西、陇右,民众“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嬴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人民日夜思归唐朝。唐后期由于吐蕃灾荒连年,内乱不断,唐朝乘机收复了部分失地。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领沙州(敦煌)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张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张掖)、肃(酒泉)二州。五年正月,宣宗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张议潮兄张议潭入朝,献上十一州图籍。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张议潮加强战备,兼之富有军事才干,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懿宗咸通二年(861),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武威);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司徒、右神武大将军。张议潮还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灌溉,“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河西人民赞曰:“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议潮的历史功绩。
2024-04-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所示为某学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唐朝的观点。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 (        
第一,唐王朝曾经的辉煌给了民众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大部分唐朝人支持唐政府的平叛行动
第二,唐王朝掌控着富庶的东南地区和相对安定的西南后方
第三,叛军残忍暴虑,加之叛军高层内讧严重,力量分化,不注重巩固自身统治
A.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B.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
C.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D.地方叛乱得到迅速镇压的原因
2023-05-01更新 | 30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后,唐朝官僚机构因“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资用不给”,宰相张延赏奏请裁减官员,但因“减员人众,道路怨叹”,侍中马遂、太子少保韦伦等官员上疏反对,贞元省官只持续不到两个月就遭到失败。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宰相李吉甫认为“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从而致“天下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主张省并吏员,合并州县;对“名存职废,额去俸存”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唐宪宗支持下,元和省官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又恢复旧态。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宰相李德裕要求按户税缴纳比例,“量减佐官”,但各地方借故拒不执行;在李德裕坚持下,会昌四年,省官命令才得到贯彻执行,最终“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但会昌六年,唐武宗死后,唐宣宗在“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此后,终唐之世,再不闻减官之举。

——摘编自王炎平《关于唐后期三次裁减冗官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后期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分别概括唐后期三次裁减官员的直接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后期改革不力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