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社会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经过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争后,士人亦因西汉大一统而失去依存的条件。汉武帝时正式确立察举之法,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经由州郡察举,再经“管理策试高第”即可入仕。一批生活在下层,深知百姓疾苦,了解下层社会艰辛的、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被举荐到统治集团中以后,或多或少地改善了统治集团的人员结构。中国士人政治,自西汉发其端,至东汉进一步完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制度上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概论》

材料二   无论是在春秋之前的世袭等级制社会还是在春秋之后的选举等级制社会,也无论是在前两者之间过渡的战国游士时代还是激烈动荡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都未摆脱“突出政治”和“官本位”的格局,但是,官员或统治精英的来源和标准却有着根本的差异……

——摘编自《古代选举所带来的社会变动:统治阶层成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的选才程序,并就此说明察举制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官员或统治精英的来源和标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隋唐以后的科举选官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