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通典》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       
A.选拔治国人才B.增强地方权力
C.强化社会管控D.打破特权垄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词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       
A.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B.选官的标准趋向严苛
C.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D.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
2023-04-13更新 | 166次组卷 | 27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宋书》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是对察举制的全面突破B.以“人才优劣”作为选官标准
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D.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据《登科记考》记载,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大体在43万人左右。科举制使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大批的读书人被吸引在科举制的周围。然而,登科及第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处在考试—落第一再考试—再落第的循环中。还有一些人是考取了功名而未做官或官员离职家居的。这一现象(     
A.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B.扩大了唐政府的社会基础
C.顺应了主流意识形态嬗变D.构筑了基层社会文化核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与材料所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B.均田制C.科举制D.租庸调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唐代)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其任流外而应流内,从九品上叙”,此外在国子学“生三百人”中,“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 )
A.社会地位决定考试成败B.选官制度有待完善
C.贵族政治仍居主导地位D.科举考试并未实施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自《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自荒乱以来……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这反映了南朝末期
A.家族门第观念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影响扩大
C.阶层固化局面得到改变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皇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2022-01-20更新 | 234次组卷 | 2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3次组卷 | 3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