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世风颓废。……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


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时期两宋明清
任官前出身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材料五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六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二分别涉及什么古代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
(4)结合材料五和六,谈谈你对科举制和高考制度的相同点看法
2020-12-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4)概述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
2020-02-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4 . 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B.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
C.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
2020-01-1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D.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
2017-12-10更新 | 349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A.实行察举制
B.实行内外朝制度
C.分封同姓王
D.推行刺史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