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行使宰相的职权,讨论国家政事。同时,在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各项政务工作开展、各项审议和批准工作都形成了分层负责的基本情况,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就促进了皇权的强化,利于最大限度控制政令失误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裴海鑫《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思考》

材料二   废相仅仅是明太祖稳固皇权的一步棋子,明太祖要在他在位时就为子孙后代从制度上消除对皇权的各种隐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里,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摘编自胡春根《试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废相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看法。
2023-11-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各自职能,并分析三省六部制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

材料一

时期丞相命运
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枚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三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官制总序》

材料四

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内阁苜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中枢机构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协调君权与相权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新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在制约机制中采取的官制改革并分析其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至宋代中枢机构演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枢机构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威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及采取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唐政治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表现及意义。
2024-04-0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 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 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摘编自钱穆《秦汉史》

材料二   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尚书省的职权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的三省制。
2023-10-2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材料四: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制度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2023-10-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材料四


                       油画《宽容》沈嘉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
(2)依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所涉及运动的内容?
2024-01-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