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历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变化反映并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的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的有利于皇权的运作。

                                                                              ——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对三省制的改变及其原因。明朝三省和六部机构的存废沿革状况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
1862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
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
1903-1905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
1906-1911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部下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的改革。
(3)以“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为视角,解读晚清时期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
2017-11-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初以来,带着各种名号和身份的宰相们,便在门下省议政,被称为政事堂。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在位时,令宰相们分别担任执政事笔、承旨,十天一轮,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又改成每日一人轮流笔。皇帝以好恶对首席宰相实质性认定。首席宰相制对后代相权的发展与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唐代的隆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权较重而又行使得体。唐代将相权分割成几个机关,实行群相集体负责制,使得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其是否颂布。而且下的诏敇,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孔令纪主编《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二:1906年和1907年清政府两次下诏,宣布“预备立宪”。与此同时,在1907年夏,在中央成立资政院,在地方各省成立谘议局,作为成立议会前的过渡。资政院设总裁二人,副总裁二人,属于政府官员,由皇帝任命。总裁和副总裁在资政院开会期间,担任正副议长。资政院共有议员200人。其中的一半由皇帝饮定,包括宗室王公、满汉世爵、外藩王公、宗室觉罗、各部院官员共80人,最后还有“项学通儒”即著名学者和“纳税多额者”即著名工商业者各10人。另一半从各省谘议局议员中选举产生,再经各省督抚审定确认,资政院议员任期3年,任满后一次性改选。根据资政院的章程,资政院可以以讨论国家的预算,制定税法,公债的发行,各种法令的制定,以及各种皇帝认为应该讨论的问题。资政院议决的事情,如果行政部门认可,则通过皇帝下发成为法令;如果行政部门不认可,则交还资政院重议,如果资政院依然坚持原议,则提交皇帝裁决。在责政院总共召开的两次会议中,通过了不少让朝廷为难的议案。比如速开国会案、成立责任内阁案、弹劾军机大臣案、故免戊戌志士和革命党人索等等,几乎都是当时政治的禁忌。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政事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中央机构的新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唐太宗曾下优抚诏,特准李靖在家养病,只需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宗还以李勋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以后,又以“同平章事”为宰相衔号。因仆射按例不加“同平章事”,故不能行使宰相的权力,被排挤出宰相之列。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晖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宰相制度变革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4 .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材料三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金额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年,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69年,英国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五(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与你们说话!

——美国前总统布什


(1)材料一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美国总统是如何被“驯服”的?
2017-12-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结合所学知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的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2)材料二中所涉及的唐代政治运行机制指的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

2017-12-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县风化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颁布预备立宪的谕旨,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口号下,拉开了立宪的帷幕。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议会的约束,臣民的权利极为微小。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三省制运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太宗在位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命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于此联席议政会商,然后奏闻草诏,再交尚书省执行。但是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其政事堂合在中书,遂移在中书省”。……武则天称帝以后,一共用了七十多员宰相,其流动率极快,任期长者为一两年,短者饵几个月甚至只有十余天,于是宰相人多力分,意见纠纷不决,任期短促而无所施为。一言以蔽之,三省职权的变革显然是武则天为加强皇权,使一切政令布施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她一人身上的手法。——摘编自李志贤《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时期三省的施政特点。
(2)武则天时期三省制度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