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以精炼明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地理面貌和风俗人情,是后人研究印度阿育王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以下科技文化成就与《佛国记》的写成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禹贡地域图》B.《肘后备急方》C.《齐民要术》D.《梦溪笔谈》
2024-05-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

——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

材料二   如图是根据从公元前650年到公元1800年的618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并进行逐项评分,以每50年为一个计时单位,将每一计时单位的科学技术成果总分取对数,制作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曲线图(见图),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计时单位时间总分对数值。

——摘编自张涛光《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

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材料二中一个或几个“变化处”进行分析,提炼一个认识并予以阐述。(要求:认识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4-05-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024·天津·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2024-04-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唐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的现象,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局对文化产生影响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C.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
2024-03-27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开元二十四年,田琬任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据《全唐文》记载,田琬“弱冠游太学,寻师授《韩诗》《曲礼》,以为《小雅》伤于怨刺,《大戴》失于奢侈,功业宜先于济理,章句非急于适时。因读《孙吴兵法》《卫霍别传》,遂仗剑从军,以功授合黎府别将”。这说明(     
A.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现实政治需要B.唐朝的政治环境较为开明
C.从军立功仍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024-03-02更新 | 417次组卷 | 7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6 . 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于贞观三年应诏而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唐太宗时婆利国和罗刹国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使臣或长须连鬓,或肤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袒胸,仅围短裙。该作品(     

A.体现了域外风情与华夏文明的交汇B.真实再现了唐朝与域外国家的交往
C.呈现了开元盛世下对外关系的发展D.反映了民族交融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7 . 【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材料三   中国五四运动更多地表现出对以往文化的批判性,这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文化的自我批判。文化的自我批判当然也不是五四时期特有的思想现象,事实上,明清之际便已从不同方面呈现文化的自我批判意识,但是,五四运动自我批判和明清之际的文化自我批判之间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首先是面向过去,其目标是从所谓理学回到经学,或者说,从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回归原初的儒学。比较而言,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新的观念世界。由此,以往历史传统和近代的观念、过去和现在、古与今、新和旧交织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之间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其中存在多重意义上的思想张力。

——摘编自罗志田《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与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区别,并分析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影响。
2023-12-21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9 . 刊刻于唐文宗年间的《开成石经》用隶书题额、楷书正文、行书标注,历时四年完成,立于都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的讲论堂内,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由此可知,《开成石经》的刊刻(     
A.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B.反映了书法艺术的交融
C.得到了国家方面的重视D.得益于雕版印刷的进步
2023-12-1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10 . 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重要文化成就的记述,其中与如图所示形式相符的是(     

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驰
C.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
D.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
2023-11-14更新 | 52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