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10-05更新 | 730次组卷 | 95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陈列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的一组宋代瓷俑,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拿着元宝的商人,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陶瓷业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受教育程度导致三者地位不同
3 .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A.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4 . 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A.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
6 . 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
A.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B.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C.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D.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7 . 1071年,北宋政府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这一举措
A.改变了地方积弱的局面B.减轻了农民的财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加强了全国的社会治安
8 . 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保甲法B.将兵法C.更戍法D.保马法
10 . 汉代桑弘羊首推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下列改革措施中借鉴了此理论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改革B.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
C.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D.清初政府采取的“抑兼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