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2023-05-22更新 | 143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二模拟(江西卷)(15+4模式)-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 . 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代开始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这明表通判的设置(     
A.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D.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2023-02-28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励志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号、归档保存。这些做法(     
A.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B.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
C.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节制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2023-02-17更新 | 1139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特点是(     
A.无为而治B.守内虚外C.藩镇割据D.崇文抑武
2023-01-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日新班)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宋史》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C.冗员现象日趋严重D.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2022-11-07更新 | 257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励志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8次组卷 | 20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公元1051年,宋仁宗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如当京东路转运司与提点刑狱司治所都在青州时,提点刑狱司的治所则需迁往密州。据此推断,这一诏令旨在(     
A.践行宋代重文轻武基本国策B.预防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
C.节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