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这些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朝建立后,对吐蕃部落中内附或与西夏战斗中有战功的人,赏以金帛爵命和赐予汉姓,并以忠顺之类的字词命名归顺的吐蕃首领。熙宁七年(1074年),河州吐蕃首领木征降宋,宋朝命其名为赵思忠,拜荣州团练使。这一政策(     
A.变革了边疆行政区划制度B.消除了游牧民族对宋的威胁
C.改变民族政权的力量对比D.强化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太祖在基本平定南方后,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此后,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各地财政转运中央成为常态。这些措施(       
A.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
C.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代盛行郊祭大礼和恩荫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动,每逢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荫,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荫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A.阶级固化现象初现B.恩荫入仕成为主流
C.官僚体系日趋完善D.王朝统治存在危机
2023-06-13更新 | 717次组卷 | 8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回望历史发展,粮食革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水稻(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5000万人,到200年后的公元1200年已经超过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发生在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之后,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人的“血性”明显不足,“弱宋”之论由此而生。这一特征投射在社会制度上,就是国家的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定性地大于“扩张”,其后的制度变革均以此为思考起点。

——选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史料   内容史料   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光绪《孝丰县志》
卷三《水利志》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清)严如熤
陕鄂川《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辉
《建始县志》


(1)阅读材料一,概括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军事角度列举北宋时期追求“稳定”的措施。
(2)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二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5-19更新 | 35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特点是(     
A.无为而治B.守内虚外C.藩镇割据D.崇文抑武
2023-01-04更新 | 124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第一民族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公元1051年,宋仁宗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如当京东路转运司与提点刑狱司治所都在青州时,提点刑狱司的治所则需迁往密州。据此推断,这一诏令旨在(     
A.践行宋代重文轻武基本国策B.预防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
C.节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9 . 宋朝新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

——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

材料三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文学及社会的新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宋朝新变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2-07-09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使、副使等职务,期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枢密使、副使C.开封府知府D.兵部员外郎
2022-02-26更新 | 1620次组卷 | 4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