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西汉、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宋朝,相对于晚唐五代伦常纲纪废弛的混乱局面,统治者和士大夫集团致力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建和加强,“忠”的观念尤其被提升到人生第一伦理原则的高度,其地位超出前代,忠君成为臣民绝对、无条件必须履行的准则。但宋朝同时也是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期,发达的官僚制度尚能尽量约束皇权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至金朝(还有后来的元朝)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家天下色彩明显,传统官僚制度对皇权的约束、限制机能大为削弱,这种家天下的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绝对、无条件忠君观念,导致了皇权的显著强化,影响后代历史至为深远。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金(元)两朝皇权与士大夫关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宋金(元)两朝皇权与士大夫关系不同之处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体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效率并不很高”进行合理解释。
2024-02-25更新 | 33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材料二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考一》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汉武帝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门下并列于外”的中书和置于“禁中”的中书各是什么机构,并简析北宋前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三中所给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从制度因革演变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2024-02-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藏库实际是宋朝皇帝亲自掌管的理财机构,号称“天子之别库”。内藏库财赋的用途较广,如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到景秸四年(1037年)正月,三司共向内藏库借贷钱帛917.2万贯匹。这种借贷往往是有借无还的。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提取内藏库锦绮绫罗100万匹,“下陕西路市籴军储”。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提取内藏库900万缗,用来犒赏军队。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秋霖害稼,“出内帑银四十万两,变籴以济民”。钦宗靖康初年,“御笔:内藏库支钱一万贯,付李彀充应副道君皇后修造使用”。

材料二   内藏库内部设监官,委派诸司使或副使(武臣)和内侍充任……元丰改制,内藏库名义上隶属户部和太府寺。户部所属金部右曹案“主行内藏受纳宝货、支借拘催之事”,太府寺兼管奉宸、内藏库的受纳事务。至于两库“支用多少”,户部和太府寺“不得以会计”“文籍舛谬,不得以稽察;岁久朽腐,不得以转贸”。两库“总领之者,止中官数十人”。徽宗时,内侍受到重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为僚属”。在这种情况下,内藏库全归内侍控制。南渡后高宗时,内藏库仍然不隶户部和太府寺。绍兴十三年,规定“有司辄敢(向内藏库)会问,与供报者,皆坐之”。于是,内藏库全由内侍管理,而与外廷无涉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内藏库财赋的用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内藏库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的背景和作用。
2023-12-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唐书》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吊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期,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961年秋,赵匡胤当众劝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释大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史称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鲩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牵制,规定驻京部队与地方部队实行轮换制,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设立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又设度支、盐铁、户部(称三司)分制宰相的财权。963年,“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形成了以中央文官充任州一级长官的制度,节度使或卒或徙皆以文臣代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税收余额由转运使全部送至中央。这些措施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北宋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据史绍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探析》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高祖推行官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官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7 . 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和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五代以来,领节施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多擅权不法”的现象,宋廷开始剥夺藩镇的治民权。随着北宋统治的巩固,中央政府逐步废除节度使、刺史等唐五代时期军政合一,由武人担任长官,有利于潘镇割据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宋仁宗时期,地方行政的管理从唐代的刺史制转变到宋代的知州制,由唐代的道制演变为宋代的路制。

——摘编自陈长征《唐宋地方政治体制转型研究》

材料二   清朝对“大一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内外一体”的阐释和深化,更体现在实践方面,具体表现为实现疆域统一、中华民族主体构建及其边疆治理向边疆内地化的探索。

首先,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长达11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清朝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终于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这是清朝留给中国一项重要的历史遗产——领土遗产。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坚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既表达了坚定的原则性立场,又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以及港、澳、台具体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国两制”决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典范。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为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

——摘编自陈欣新《“一国两制”决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廷防止“武夫悍卒”“擅权不法”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在西藏地区“边疆治理内地化”的探索。分析清朝留下的“领土遗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则性立场”,简述该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4-02-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仔细研读以下来自教材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此列出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并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概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唐朝三省位置图》中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并说明三省的各自职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并说明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的“吏治”

材料一   宋朝初年,太祖和太宗对于贪赃枉法官吏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宋刑统》显示,相关吏治法律条文严密。然而“人治”却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统治者常常运用赦免,两宋三百余年间,各种赦免活动近千次。宋初较为清明的吏治状况渐为破坏,开始呈现一片贪腐之象。官吏贪腐现象成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宋朝部分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

主张人物
“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王禹傅
“精选廉干中正之人”为官包拯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官吏有犯入人罪者,则终身弃之。"
程颐
“酌量省免,免虚费于利禄,仍均济于职官。”
“惩吏奸以明赏罚。”
柳开
“任贤使能以清官曹。”陈亮

材料三   有学者问陆九渊:“荆门之政何先?”象山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亮《陆九渊对吏治腐败的批判与治理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官吏贪腐现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人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并提出你的见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2023-07-31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