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1 . 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       
A.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
C.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D.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初,“州郡兼领”市舶贸易。宋中期,罢“州郡兼领”,改转运使兼提举市舶,市舶司直接听命于中央。这一调整旨在(     
A.规范地方行政职权B.加强中央管控能力
C.推动海外贸易发展D.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3 . 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       
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
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2023-07-10更新 | 4582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太宗常谓侍臣曰:“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与此”。其意为(       
A.民用足而国富饶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C.吏治清而政策明D.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6 . 下表是968—1068年北宋军力发展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     
时期兵力(人)禁军(包括骑兵)(人)
开宝元年至八年(968—975年)378300193000
至道元年至三年(995—997年)666000385000
咸平年间(998—1003年)1000000530000
天禧元年至五年(1017—1021年)912000826000
庆历元年至八年(1041—1048年)1259000826000
治平元年至熙宁元年(1064—1068年)1162000663000
A.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B.边疆危机愈演愈烈
C.过度集权的弊端逐渐显露D.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D.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8 . 北宋熙宁四年,朝廷颁诏,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这一诏书(     
A.改变崇文抑武政策B.造成三冗两积困局
C.利于选拔实用人才D.导致科举走向僵化
9 .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出宋朝政治体制(     
A.解决了“三冗两积”的问题B.使皇权得到强化
C.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矛盾D.有利于监察相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
2023-07-01更新 | 491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