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018-05-18更新 | 392次组卷 | 3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2017-05-02更新 | 560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在制约机制中采取的官制改革并分析其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2019-08-01更新 | 337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民间流行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俗语。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宋代(     
A.边患危机的缓解B.社会控制的松弛
C.儒家地位的确立D.崇文抑武的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初,实行“使职差遣体制”,即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这一体制(     
A.加剧了宋中期的“积贫”B.减少了决策失误
C.分散了中枢机构权力D.体现了重文抑武
2023-11-2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A.汉朝
B.明朝
C.唐朝
D.北宋
2019-01-24更新 | 293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宋代在地方设置的四个路级机构(安抚司、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司),虽各有分管的事权,但又身负监察州县之职,故称“诸监司”,各司权力交叉重叠。这些制度的实施(     
A.扩大了地方职权B.提高了行政效率C.强化了中央集权D.减轻了财政负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是某校高一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他整理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二府三司制D.明朝的内阁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经济学史学家 Wittfogel,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