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7 道试题
1 . (北宋)规定郡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据此可知,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是(     
A.积贫积弱B.崇文抑武C.分化事权D.君主专制
2024-02-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按当时的中央官制,若岳飞要率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首先要与朝中哪一机构报呈此事(     
A.三司B.“三衙”C.“四监司”D.枢密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上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还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反映出宋朝(     
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
C.科举取士的繁荣发展D.官员考核的制度创新
2024-02-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太宗常谓侍臣曰: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其意在(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D.分割相权强化君权
2024-02-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5 . 宋史记载:“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样招募。”对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的做法,理解准确的是(     
A.有效维护了统治稳定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D.意在抑制武将势力
2024-02-0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说宋朝:“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表明宋朝(     
A.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统治B.庆历新政势在必行
C.商品经济提升行政效率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024-02-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这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了一套官僚机构,负责管理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各方面的工作。地方上也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有俸禄的官员管理。这一套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它对全国的农业、工商业活动都要进行干预、督导;它负责全国道路交通的维持与管理;它对全国的人口、土地都要登记,逐级上报,以便为向百姓征收赋税提供根据;它征收全国的农业税、人口税、工商业交易税等维持皇室、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它还自己经营庞大的农业、工商业以补充开支,它保持着庞大的军队,以保卫国家,进行扩张、维持社会治安;它还关注公众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以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但我们并不能像一些西方史学家那样认为古代中国的国家权力是压倒一切的,事实上,在国家机器之外,人民依旧有广大的活动空间,而国家管理职能的施行,也是在社会的组织基础上实现的。

——摘编自马克莲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帝国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机构有哪些作用。
(2)材料二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变化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期地方行政区的演变
秦朝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初为36郡,后增至49郡。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原来的“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彤成为州、郡、具三级制。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道作为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演变成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
宋朝在州、县之上设路,路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置路、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制度。
明清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2024-02-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