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的发展演变是观察历史的重要视角。研究过去的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完善今天的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人在论述制度演变时,分析过“有治人无治法”、“法令滋章,巧饰弥多”的现象。没有制度规范时,人们总希望以制度规范来解决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而有了制度规范,制度本身却总会向合法不合理的形式化趋向流变,甚至背离制定制度的初衷。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制度的发展演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就宋朝是否积弱积贫完成论文,题目自拟。

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再探析

在《宋代经济史》一书中,漆侠重申宋代“积贫”“积弱”的特点:“在土地兼并、官私租增重和国家赋税剧增三者交织的侵袭之下,广大农民日益贫困从而造成了民困的严重局势。封建国家尽量扩大征税,但财政上依然是捉襟见肘,拮据不堪,也形成国穷这一局势。与此同时,宋虽然养了百万大军,对辽夏则卑躬屈节,纳币求和,而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小股起义,也难以应付。外不足以抗击辽夏,内不足以镇压农民反抗,宋专制统治的积弱的局势也暴露出来了。经济上的国穷民困,政治上的积弱挨打,就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总局势。”

李裕民在《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一文中则指出:“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总之,以‘积贫积弱’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它不能反映宋朝的本质,而且容易引起对宋史的误解,应予纠正。”

2024-01-2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艺术班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宋史研究涉及到的部分文献史料

《宋会要辑稿》政书类,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记载了宋朝的典章制度。
《东都事略》南宋孝宗时王称撰写,记载从太祖赵匡胤至钦宗赵桓共九朝的历史,附录八卷,包括辽国二卷,金国二卷,西夏二卷,西蕃、交趾各一卷。
《涑水记闻》司马光撰写的语录体笔记,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宋太祖至宋神宗的军政大事、朝典政章。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追述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风俗人情、日常生活情景。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会集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
《朱子语类》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南宋理宗时黎靖德以类编排。
《象山集》收录陆九渊往来书信及短篇杂著等,由其子陆持之编成。
从表格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拟定一个具体的研究主题,说明选题的意义和史料选择的理由。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评价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对于宋朝的文化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言语间也透露出他对文化盛世宋朝的向往。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谈到宋代时也曾感慨道:“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散文家余秋雨也曾坦言:“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名人眼中的宋朝盛世


阅读材料,自拟题目,结合宋朝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论证充分)
2023-11-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帝王称谓往往是其权威性或合法性的象征,而在宋代却以“官家”称呼皇帝,“官家”称谓与宋人的皇权观念密切相关。宋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称呼习惯,研究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

材料   在古汉语中,“官”含有公共、公有的意思,所谓“官天下”有“公天下”之意。宋度宗时,御史刘散对皇帝说:“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摘编自吴钩《宋朝皇帝为什么称为“官家”》

一天,(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万乘之尊的皇帝问到这样的问题的确让身为臣子的赵普为难,他沉吟了好长一会儿,最终说出了影响深远的四个字:“道理最大。”

从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职业化的“官家”,历史发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动摇的皇权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潜在的变化。

——摘编自王育济、范学辉《宋太祖传》

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称谓相标榜,而是喜闻乐见于与“酒家”“店家”“商家”等相类似的称谓——“官家”。“官家”貌似只不过是较高贵的职业类别而已。

——摘编自孙军凯、杨蕤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官家’称谓与皇权观念”的话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06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华文明同马文化,紧紧相连。看看新华网的报道: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中国籍青年学者晏然介绍,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中马的形象,也深深地烙上了“礼”的印记。以下是关于不同时期马的自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甲:我曾驮着商人们出发,走出玉门关,一路向西。骆驼大哥负责驮着沉重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我们要去很多五光十色的都市,在那里用丝绸交换香料,用瓷器交换海珠,用茶叶交换药材,然后满载而归。

马乙:我跟随李世民(唐太宗)平定了天下,打下唐朝的江山基业。我驮着玄奘法师渡过汹涌的大河,跨过山巅,飞越云端,陪他在孤独的夜晚听风听雨。皇宫里最受皇帝宠爱的,除了我就要数美丽的杨贵妃了。我们一起踏青、赏花、打猎、舞蹈,连大诗人李白都被贵妃的雍容气度折服。

马丙:即使是乡下的读书郎,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骑着我,戴上大红花,得意扬扬地去朝中做官。我喜欢和这些宋朝的读书人一同出游,去看山外青山楼外楼。

马丁:孩子们总是活力满满,天真烂漫,跟他们玩耍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就这样跑啊,跑啊,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去驾驭更快的速度。当一种名叫“汽车”的东西轰隆隆地来到我面前时,我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马自述”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叠床架屋”

宋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宋代的文官,凭着“差遣”担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数官职都是由带着其他官职的人员出任,而那些官员的本来职务,却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员处理。此外,大多数职位不仅只有一位官员担住职务,同时会有别的官员以“同知”“通判”这一类的名称,与本来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在各路以及路下的州县,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辖的单位派驻,还有分别管理财政、司法、教育、军事的各种官员。但是,这几个单位之间,并没有一些协调的地方主管。

——据许倬云《说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叠床架屋”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05-28更新 | 53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世之初,矫枉过正。欲大本枝,先封同姓。建元已后,藩翰克盛。主父上言,推恩下令。长沙济北,中山赵敬。分邑广封。振振在咏。扦城御侮,晔晔辉映。百足不僵,一人有庆。

——《史记》

时群臣升殿奏事者,既可其奏,皆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左正言、直史馆歙人谢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诏从泌请,遂著为定制,中外所上书疏亦如之。

——《宋史》

材料二   秦至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历代的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外交问题和经济问题,都在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反映出来。因此,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立,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结合材料一中汉初与宋初行政机构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论证。
2023-05-08更新 | 35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别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使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结为一体的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终于使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尤其在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正是基于此,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上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理解、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的概念: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秦汉至晚清时期“选举社会”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选举社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3-04-08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