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为了制约宰相,北宋设置的官职有:
①节度使
②枢密使
③三司使
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9-06-1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在宋代
A.宰相获得了法定的行政权
B.政府的权力侵蚀了皇权
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
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2019-01-30更新 | 93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1年山西省吕梁市部分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A.参知政事
B.转运使
C.枢密使
D.三司使
2018-11-19更新 | 154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侯王”的成因。基于材料中的分析,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初年的地方治理措施。
(3)北宋地方治理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8-10-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18-10-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2017-07-13更新 | 1792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