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家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朝。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对材料观点,你是否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05更新 | 27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2 . 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示意图,其反映的主题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B.地方官制的变迁
C.中枢机构的演变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3-01-05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2023-01-05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3-01-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朝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一现象体现宋朝政治的特征是(       
A.削弱专制皇权B.强化中央集权C.防止武将专权D.推行守内虚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特点是(     
A.无为而治B.守内虚外C.藩镇割据D.崇文抑武
2023-01-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第一民族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 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材料二: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四:元朝同宋一样, 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2023-01-0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特点及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之患,让文臣做地方知州,主管地方军务、民政。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崇文抑武C.增强地方实力D.强化皇权
2022-12-30更新 | 16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这说明朱熹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A.根本上杜绝了割据存在的隐患B.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
C.州郡财赋由中央掌握加强集权D.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局面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