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据材料二、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为了鼓励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国家取士的范围更加扩大。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统治者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在考试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较为严格的举措,主要有:避亲嫌、弥封、誊录、锁院等。宋初科举,沿袭了两级考试制度,但在宋太祖开宝六年以后,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废除了进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宋代,为鼓励读书人,彰显读书的种种好处,只要科举考试及第就可以任官。宋太祖时,官位高低与考试等次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状况至太宗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特别重视高第。

——摘编自周宝砚《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科举制的特点。
2023-12-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根据材料,指出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2)秦朝亡于暴政,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023-11-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秦最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40余郡。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县级行政区划之下有乡,乡级官员有三老(掌教化)、啬失(掌赋税诉讼)、游徽(掌治安)。乡以下还有亭、里的建显,亭设亭长,里设里正。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

——摘犏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2023-10-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那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有用武人的。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能由“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转而成为执掌军国大计的常设机构,完全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军机处地处内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贯彻执行,并具有严格的保密性,即使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特旨,也不准到军机处值房。甚至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也不许在侧。军机处有官无吏,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章京办理,职官简练,“办事较为密速”,效率高。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内特简,然后应召入值。军机章京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及六部司员中挑选优长文笔者传取任用,人数无定额,且属兼差。尽管地位显赫,但若皇帝不满意,随意可以斤罢回原衙门,完全是听命于皇帝的附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主要发展趋势。
2023-11-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个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双方在河北地区就设置了榷场,后来由于两国发生战争,这些榷场时开时闭。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辽朝在涿州、振武军和朔州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榷场。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因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的贸易功能。

——摘编自游彪著《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追宋》

材料二



明蒙主要互市贸易图

隆庆时的互市不同于以前的马市。马市是官市,不准军民、生儒、闲杂人员入市。互市则既有官市,也有私市,私市准许边民贸易,于是交易扩大到民间。隆庆六年冬又开月市,每月交易一二日。

——摘自王天有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简述宋代榷场贸易和明蒙互市贸易的共同特点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据《宝祐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经过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这点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立国特色。
2023-11-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和社会经济(医药、染色、制瓷、调味等行业)对香料等货物的需要日益增加、国际贸易使宋王朝获巨额收入、陆上通道阻塞和造船业技术发展,宋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海上贸易。宋太祖开宝四年(963年)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泉州等八个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抽解和征税等。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时,年收入为63万贯,宋高宗绍兴(11311161年)初,年收入增至200万贯,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外贸易的进口货物以香料、药材为大宗,出口货物以瓷器、丝织品为主,这条海上通道可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北宋之初,宋太祖鉴于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教训,认识到了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对节度使“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逐步收回了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这样,宋初的政府层级体制实际上又变成了州县二级制。但由于州、府、军、监数量过多,中央政府管理幅度太大,需要对管理层次进行调整,于是又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这些“使”的管辖区域也称为“路”。当然,宋朝设立的“路”并不是一级行政区,而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各路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彼此互不统属。各种“使”只是在财政、刑罚、监察、仓储等方面分别履行某种单一职能,他们所管辖的“路”在区域划分上也并非彼此一致。故宋代的路只是介乎行政区域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安排,而不能作为一级完整的实体政府切实地控制一个地方。从权力的分配来讲,可以把宋代的这种“条块结合”的政府层级体制称为二级半制或虚三级制。

——摘编自《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管理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3-01-1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