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堡寨指北宋在形势险要之地构筑的防御和扼制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的军事设施;宋神宗时期,堡寨建设速度加快,到宋哲宗时期,堡寨的军事进攻能力完全发挥出来。由此推知,北宋设置堡寨最密集的地区可能位于(     
A.宋与西夏交界处B.宋辽边境C.宋与大理交界处D.东京外围
2023-12-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梁平区等地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
2023-12-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剑桥中国宋代史》中写道:“10—13世纪,亚洲内陆国家治国才能的快速发展允许其在北部边境的国家供养强大的军队,这在数量上和财富上抵消了农耕经济下的宋王朝的优势,在东亚削弱了中原王朝宋的实力。”这可以佐证(       
A.“闭关锁国”政策的初步萌芽B.宋代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凸显
C.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D.各民族政权形成的对峙局面
4 . 如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奉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方针D.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
2023-02-2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B.两宋的妥协是一种屈辱外交
C.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
6 . 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至40余万,仁宗时达到82.6万,加上厢军则达125.9万。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     
A.中央集权加强B.边疆战事不断C.国家经济发展D.政府养兵政策
7 . 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禁军人数军队总数
A.加剧了宋辽间军事冲突B.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8 .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A.岁币B.岁供C.岁赐D.岁贡
9 .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A.重文轻武B.强干弱枝C.岁币政策D.守内虚外
2021-10-26更新 | 890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改革派和反改革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其中有许多无谓的党同伐异,争夺权利,但也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由许多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家力量的强大。朱熹就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更是敢于冲破藩篱,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三   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导致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021-04-16更新 | 39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重庆卷)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