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城市,是特定时空内政治、经济、社会的集中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开始,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些规模达到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呈现出了有别于普通聚落的超常特征。这类大型聚落有山西汾河河谷的陶寺城址、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石家河聚落群、长江中下游杭嘉湖平原的▲城址等。据考古发现,陶寺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这是中国龙山时期最大的城址之一;城内有宫城、观象台、普通居民区、仓储遗址、手工业作坊、墓地和道路等多种遗存。在城南小城内,发现大墓一座,墓内有玉钺、琮、璜、玉石兵器,以及成组的彩绘漆木器和彩绘陶器等陪葬品,还随葬10具完整的猪骨,显示墓主相当富有……这种大型聚落可称为中国古代初期的城市。

——摘编自牛世山、杨婧雅《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北京具有交汇南北,控驭全国的地理优势。但建都北京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北方粮食产量低,不能满足京师的粮食需要,为此统治者既建都北京,复决策借粮东南。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王培华《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

材料三   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区域显著扩大,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并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府城东半城以丝织业发达著称,西半城以商品流通、商业贸易著称。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与“开封型”城市(如开封、北京等)截然不同,被傅衣凌先生称为“苏杭型”城市发展道路。

——整理自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等


(1)阅读材料一、写出“____”的城址名称,并以山西陶寺遗址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超常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中元大都城址所对应的序号。结合所学,简述元朝统治者为实现“借粮东南”在交通领域所采取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苏州出现的“新的经营方式”,并用一句话概括“苏杭型”城市发展道路的内涵。
2024-01-3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活跃在祖国的边疆,在西域、西南、东北等地建立了政权。他们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特别是其前期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

   ——关文发《中国古代史普及读本》

材料二

制度名称概述
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汉人和契丹人实行南北分治
编入该组织的女真人平时从事狩猎、捕渔等生产活动,遇到战争,青壮年则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应召去打仗
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既避免了宋代过分分权造成的内部派系林立,人浮于事等现象,也避免了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唐前期活跃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名称及唐政府治理西域的机构。从疆域及民族关系的角度,指出唐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标号①、②指代的制度名称及创立它们的少数民族政权。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