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宋代商人人数众多,资金雄厚“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范仲淹《四民诗》说“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李觏在《富国策》中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与儒家“工商众则国贫”传统观点截然相反。其原因是(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C.四民社会结构松动D.社会观念有所变化
2024-01-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王安石曾在《临津》一诗里写道,“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自绿衣(唐朝时,新科进士例赐绿袍)郎”,而这首诗的末句在流传中很快变成了“红裙争看绿衣郎”。这一现象折射出宋代(       
A.积贫积弱的消极心理B.科举竞争的空前激烈
C.崇文尚学的社会风尚D.格物穷理的理学思维
3 .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3-10-2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昆琶曲,青草离离咏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番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一统格局影响士人心态变化B.士人坚守夷夏之防
C.民族压迫下文人备受精神摧残D.南宋民族精神丧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代有不少描写“奉养器服之盛”的“富贵诗”,沈括认为这些诗“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反对奢靡之风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诗歌进入衰落时期D.总结前代科技成果
2021-04-22更新 | 174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石炭》一诗,诗中序言曰:“彭城(徐州)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由此可见,北宋时
A.北方居民普遍以煤作为燃料B.北宋开始用煤炭做燃料治铁
C.彭城成为当时的冶铁业中心D.燃料的改进提高了冶炼质量
7 . 王昭君是汉代和亲的一位女子,汉代之前歌咏昭君的作品哀伤凄凉是主调。宋代以后,长期为泪水浸泡的昭君,也有悲壮慷慨亮丽的一面,常与屈原连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国家气象的象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学风格更能表达丰富情感B.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与附会
C.文人的际遇与家国天下的抱负D.伦理道德教化的逻辑和理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人以进化论解释中国文学演进“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其中“诗之变为词”适应了
A.科举考试的需要B.统治者了解民情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兴起D.宗教在民间传播的现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1663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6届陕西省兴平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2016·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2016-11-27更新 | 1638次组卷 | 49卷引用: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