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A.民众娱乐活动丰富多彩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2023-11-15更新 | 42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使孙吴开发荒地,普遍屯田,江南大量荆棘遍野的土地得以开垦。孙吴势力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人口构成基本上为北方南渡移民和山越土著居民。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材料二   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重心南移”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统计,唐代以前(包含唐代)农书总计不超过80部,而宋代农书有141部。其根本原因是,宋代(     
A.农业生产成就显著提高B.人地资源矛盾表现突出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D.活字印刷技术基本普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 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7 . 【人口与社会】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李华遷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图1、图2是宋朝小品(小尺寸)花鸟画。该类作品状物精微,力求构思新奇,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在中国花鸟绘画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据此可知,这类绘画(     
A.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B.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
C.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D.承载文人的价值追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
10 . 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
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
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