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历史上的“大一统”发生了几次巨大的变化。以下仅举两例。第一是周秦之变。东周“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回归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孔子用“礼”维护了社会整合的基本纽带,培养了大一统文明担纲者“士”,用“史”凸显了审判罪恶的特有方式,萃取了礼乐文明的基本价值“仁”。老子强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天下心为心”“以无私成其私”。法家擅于君权的运作,主张严刑峻法。秦朝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编户齐民、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交通、文字大一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本框架。但是秦朝的文化整合没有做好,这个任务留给了汉朝,董仲舒构建了天下——天子——天命的神学系统。汉武帝“推明孔氏、表彰六经”,巩固了大一统。第二是唐宋之变。汉朝之后,儒家经典成为选官依据,手抄成本较高。豪族投资文化,建立起累世经学甚至累世公卿。但豪族士大夫祖尚浮虚,不堪重任。李唐一族“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颓废之躯”而崛起。但如何瓦解豪族势力?如何真正大一统?这是科举制度建立的逻辑,也开启了中国的平民时代。但唐宋世风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佛教的兴盛,士大夫崇尚虚无主义,以至于“儒门淡薄难收拾,天下英才归释式”。宋代世大夫寻找的答案一是“祛邪”,重振礼义廉耻;二是“扶正”,学习佛教精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儒家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

——节选自李勇刚《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本质区别,并概括先秦诸子的应对之道。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三者的本质差异。
(3)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这一观点,并用史实说明。
2 .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宋代文人刘迎这首诗的最大史学价值在于
A.印证了榷场互市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繁荣的作用
B.反映了榷场的出于通过边境贸易挟制对方的意图
C.证实了政治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
D.体现经济交往具有促进边境的和平与安定的功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见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进的基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儒学演变的原因。
4 .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大幅度提升伦理精神的地位,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上古“三代(夏、商、周)”之治完美地展现了这种伦理的底色,因为只有回归“三代”之治,全面恢复。古制”才能建立起理想社会的架构。这说明
A.先秦政治制度建立实现了社会安定
B.宋明理学家的政治理想脱离了现实
C.理学家们重视思想上的复古及完美
D.宋明时期的道德价值重于政治价值
2020-02-06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当时的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设计了深具儒家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基本上没有在宋代形成制度化的实践。元朝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华,亟需借助汉人的道统来稳定统治、治理天下,因此从忽必烈即位之后,就“大召名儒,辟广庠序”,修造孔庙,翻译和学习儒家经籍。明清时期以朱子学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实施,有了制度上的推行与保障,把宋代理学家们特别是朱熹的著作,确定为学子们进身仕途的必读考法定教科书。从宋代理学对于“节孝”的倡导到明清时期国家政府对于“节孝”行为的实践过程中不难看出,理学的“义理”“气节”主张,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这就不能不与宋代理学家们的设想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它在尤为纷错之世象变迁中显现出久远的道德价值,应当引起今天的我们的重视与继承。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理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道德价值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司马光主持编写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赵籍、韩虔为诸侯。”为开篇,并插入“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这表明
A.史书记录的客观性B.史书价值寓于于体例要求
C.体现了维护传统秩序的政治立场D.反映了摒弃个人好恶的治史态度
2020-01-0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诊”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邻里亲属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后收还,勿收利息。既仕,必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理学将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口号,变成价值信仰,反映了宋明时代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理性主义、求真务实。理学家“格物穷理”的思辨方式和学术追求,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索规律;由张载、王安石等思想家发展起来的唯物论思想,引导人们去探索新奇的自然现象。

——摘编自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精华部分》

材料二   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根据历史和现实生活,他们指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 “奴隶之道德”,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的。他们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道德建设的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强调新道德的原因。
8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请回答:
(1)试以唐宋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1-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从书法角度讲,《兰亭序》具有
A.审美价值B.实用价值C.审美价值,实用价值D.考古价值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商鞅变法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发展,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成为商鞅变法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他首次将农业称作“本”,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圣人”的“治国之要”……相比之下,董仲舒认为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他对允许土地使用权流动大为不满,阐发了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并流露出对集权的偏好(这与先秦儒家观点中对政府角色的认识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必要而且合理,“君权神授”论的提出,使儒家登上了“独尊”的宝座,法家作为政策工具,被纳入儒家学说的一统体系。

——摘编自钟祥财《封建社会农业政策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和董仲舒对土地问题的看法,归纳董仲舒治国思想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自汉武帝以来,如何使农业人口与土地重新结合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北魏面对中原地区的较高级经济、文化和政治与财政制度,他们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汉化进程,以求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在此思想基础上的均田制做到了有授有还,还田之后再授,使封建国家寻找到了一种既能有效控制国家户籍,又能不间断地授田与编户齐民的途径,不仅使小农有了可以作为世业土地的桑田,也使国家土地制度有了赖以延续的基础。

——摘编自李炜光《北魏均田制与新租调的制度更新和思想价值》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摈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019-12-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