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积贫积弱论的定形,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钱著分别以“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与“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为章节标题。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从此,积贫积弱作为宋朝的标签而凤靡一时。至今,积贫积弱论尚有许多信众。

       ——摘编自来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1)如何理解“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
       材料二尽管宋代财政有军费和制度弊病导致的绝对困窘,如南宋初期和后期的情况,但很多时候还是财政管理制度所导致的负责“经费”的三司和户部的困窘,而非全国财政总量的不足。

       ——捕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在与辽夏金元的战争历程中,宋朝尽管多为被动防御,可是亦有主动进攻。面对防御战,宋军是胜多败少者;面对进攻战,宋军是败多胜少者。……赵宋政权只是国家能力弱,但综合国力并不弱。

       ——摘编自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三李裕民宣称,宋朝“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民主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最为辉煌的”“思想是最活跃的”“教育是很成功的”“科举制度是最先进的”。

——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宋史研究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同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都市中,“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其中表演的是名目繁多的杂乐百戏。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索……百戏之类。”体育表演已相当盛行。   由于出现大量体育专业表演人员,因此体育性组织—- “社”就应运而生。如弓、弩的“踏弩社” “水弩社”“锦标社”等。元日走城、元宵走夜、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都已成为全国性的民间、民     俗体育活动内容。

——摘编自宋旭《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体操课程。1903年,清政府实行“癸卯学   制”,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体育课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国民的体质,还在凝聚国   力、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材料三 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   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节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载于1917年《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体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
2024-05-14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表为三则宋代墓志铭节选,记载了农民致富的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1《祝昌宥墓志铭》载:“公……尚气节,不藉祖赀,奋臂力穑,忘劳苦。已而业益增,赀至钷万。”
2《赵和墓志铭》载:“太父湮,父士元,皆隐德不仕。世以服田力。穑为业,冠乡户之甲。”
3《尉文政墓志铭》载:“君性机巧,能治生……十余年间,丰富其家,广置产业近十万贯。故竹园水磨,邱第稻田,莫非冲要。”
A.勤耕致富的劳动观念B.通过兼并土地增加财富
C.农耕为本的社会观念D.依靠多种经营综合致富
2024-05-13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主流
C.商业的经营环境相对比较宽松D.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
2024-05-13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宋代绘画突破了中唐之前的“咫尺千里”式强调“量”的广延的思想,在许多画家看来,无边的世界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大多数人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他们期望在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中,去创造一个大境界。这一观念(     
A.体现了崇文抑武政策B.反映了“偏安一隅”的时代特征
C.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D.表明绘画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元老对北宋京城汴梁作了如下描绘:太平日久,人物繁华,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内涵,造就了高雅文化植根的土壤。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北宋京城汴梁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动力,并简要说明城市经济对宋元文学(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3)综合上述分析,概括指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子孙可以参加科举,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现象(     
A.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活力B.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出现D.颠覆了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
2024-03-29更新 | 17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旧唐书》与《新唐书》相关内容的对比,据此可知(     
《旧唐书》编撰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史料来源主要是《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存在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的原文的现象,体例较为混乱
《新唐书》编撰于北宋时期针对《旧唐书》中文字繁琐的问题,追求文字精练;效仿“春秋笔法”,叙事把纲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
A.《旧唐书》具有秉笔直书的特点B.理学有利于《旧唐书》的传播
C.《新唐书》注重原始史料的保存D.《新唐书》强化儒家伦理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河北宣化下巴里 1号张世卿(辽)墓《备茶图》,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一个老者左手托着黑色的茶盏,右手持茶匙拨动盏中的茶沫,另外一个人手里拿着黄色汤瓶为老者点茶,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该图说明(     

河北宣化下巴里 1号张世卿墓《备茶图》
A.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性B.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
C.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D.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
2024-03-22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