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货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1275年,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丁钱田赋,皆可以钞纳”。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定地位,元朝政府规定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若纸钞“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不准买卖、使用伪钞。 元初,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纸币币值稳定。后来由于大量增发纸币,引起纸币贬值。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

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第一次来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据统计,自马尼拉开港到明亡的70多年间,经此港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元明两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2023-01-0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宗雍熙年间对海外贸易征税的措施是“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宋代市舶征税的基本标准就是粗色和细色。细色是名贵香料、宝石等奢侈品,粗色是纺织品、木材、药材、食品等价格较为低廉的日用品。……宋元时期是对舶货进行物抽分,如日用品、选购品、特殊品和奢侈品等;并按照货物的数量按比例抽分,如宋太宗雍熙年间市舶征税的标准是“十先征其一”,“岁约获五十余万斤条株颗”。

——摘编自贾洁蕊《中国古代市舶征税向海关税的变迁及其财政意义》

材料二   明王朝所处之14世纪至17世纪,正是世界面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隆庆帝即位后,他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教训,“隆庆改元(1567),福建巡抚都御使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与此相适应,向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征税的制度渐趋完善。

据《东西洋考·饷税考》记载,当时的税收种类有:(一)引税。海商出海贸易,首先要到督饷馆领取文引,这就要交纳引税,实际上就是许可证税。这种税出自船主。起初每引税银3两,后来将原额提高一倍。(二)水饷。这是一种船税,按船的大小向船商征收。往贩西洋的船只宽16尺以上者,征银5两。这实际上是征收的一种出口税。(三)陆饷。这实际上是商品进口税。商船回港后,按船上货物多少计值征税,“以货多寡,计值征输。”例如,万历十七年(1589)每百斤胡椒征银25分。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宋元到明朝市舶征税向海关税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2-11-03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尖子班)
3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东晋南朝、唐中叶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虽然还有某些士大夫激于道德上的义愤,对“钱”这个怪物进行挞伐,但是,到了宋代这个时候,“钱”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上活跃起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已经大大地改观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钱”具有强大的力量,连诗人的笔触也不得不承认:“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针对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经济渗透日益扩张,民族危机愈来愈深的严重现实,阐明重利是富国救亡的重要举措。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他还强调轻利之说压抑人性,扼杀人才,致使国家陷于困境。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们对钱的看法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义利观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两浙地区沿海港口市镇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其海洋文化也随之发展。与其他市镇不同,两浙沿海港口市镇的文化生活具有鲜明的海洋特征。“吴人制鲈鱼鲜、鲼子腊,风味甚美,所称金羹玉脍,非虚语也。”“蟹,江湖有之,吴人所嗜。”《宝庆四明志》中也记载了三十七种鱼及二十余种其他海产。在两浙沿海港口市镇中人们信仰多种航行护佑神。如漱浦镇有显应侯庙,曹娥镇江岸立有曹娥庙,上海镇在宋末已建有天妃庙。船只也成为了民众重要的娱乐工具。温州“俗喜竞渡。日俗以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除了赛龙舟,各市镇中还有庙会、社戏等活动。“岁正月几望为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估皆集。”

——摘编自吴筱倩《宋代两浙沿海港口市镇研究》

材料二   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开始,汉口镇商业的发展成绩卓著,在全国的地位日渐重要。其发展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商贸地理格局的变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汉口由于处于长江与汉江交汇的交通中枢,经济联系网络广阔,其地理优势得以转化为商业贸易优势。明正德元年,朝廷将湖广的汉口定为漕粮的交兑口岸,汉口遂成为湖广漕运储存、起运的中心。在漕粮之外,汉口也是淮盐的重要分销地。万历四十七年后,朝廷命盐船改停汉口。汉口盐运、盐行由此而兴。万历时,汉口已有户万家,人口五万。

——摘编自阮晶晶《明代湖北区域商业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浙沿海市镇的生活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代汉口镇兴起的原因。
2023-06-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规划形态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方形制”的设计。皇城位于全城中心,布置在中轴线。然后,由内而外,依次为内城、外城的三重空间布局。汴京最初的规划虽然仍以唐代都城为模板,但是为了适应城市经济新形势的需求,汴京城内逐渐形成了商业区、居住区和道路相结合,向街开门、沿街设店的开放式街区,打破了《考工记》前朝后市的城市规划布置。当时,汴京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到这里,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内土地需求量增长,已经超出了城市的承载。市民自发地向外扩张,商业街区已经到了河边,城乡分界变得模糊,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已经初见雏形。

一摘编自周尤美、雷浩《从〈清明上河图〉到智慧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汴京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汴京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06-30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先在中国培植、采摘、饮用、售卖,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业内流行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与唐代相比,宋代政府重视茶叶贸易,形成了东南七路产地市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销地市场,川峡四路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产销地市场,以永兴、秦凤、熙河为中心的西北诸路及西夏、吐蕃地区销地市场。这些市场不但层次更分明,而且市场容量更大、茶商人数更多,出现了一批包买商和茶商自有的茶园。茶商资本空前膨胀,茶行组织也首次出现。唐代税茶最高年收入为80万贯,到了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末年财政总收入为5940余万贯,茶利就占了财政总收入的4.6%;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时财政收入增加到6530余万贯,茶利占7.2%。

——摘编自陶德臣《论茶“盛于宋”的意蕴》

材料二   美国的殖民活动、中美茶叶贸易使得美国形成与中国不同的茶文化。他们把来自中国等地的茶叶改造成袋茶和瓶茶,使饮茶更为快捷方便,饮茶习惯方式在欧洲移民的后代、拉美裔人、非裔人、亚裔人、原住民中形式多样,民众普遍爱喝冰茶,饮用时加入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甜而酸香,开胃爽口。冰茶几乎占据美国80%的市场,而且行销加拿大等国。

——摘编自黄剑、涂雨晨《论美国茶史及美国茶文化特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叶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茶文化的特点,并综合材料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性农业是宋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新发展,也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商业化与专业户的增加促进了宋代工商业的兴盛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其中,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的成就,直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北宋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为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中原宋王朝与这些北方民族矛盾尖锐,争战不已,使西北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编减,宋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而海外贸易受到高度重视。

——摘编自高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从专门记录海外情况的著作《请蕃图》《岭外代答》等书中可以看出,宋代进出口贸易规模大、物品种类多,王公贵族与寻常百姓都成为舶来品的消费者。《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初年通过海道进口的货物有400余种。这些舶来品来自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这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022-06-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的来源广泛,除世代经商者外,还有许多农民、官僚子弟、宗室子弟,甚至僧尼。许多人是在从事本业的情况下兼营商业的,如手工业者往往同时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两种职业。富商大贾多出自两浙、江东等富庶地区,这些地区农民弃农从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商人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富商“累千金之得,求田问舍”,有的富商培养子弟“读书为士人”。小商贩改换职业的现象也很多。

材料二   宋代商人的构成异于前代,士、农、工、商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阶层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以至于“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大小官僚竞相经商,或与商人联姻,谋利、求吉的心态被社会普遍接受,人们的商品价值观念增强,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朝霞《宋代商贾阶层的构成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构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构成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材料一   从汉通西域到唐代,西北陆上贸易一直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就国家政策而言,陆上贸易主要作为控驭戎狄之术,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追求。这是因为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洛阳之间,其威胁多来自北方草原。因而,鼓励蕃商来华贸易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获取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直到唐代,海洋贸易还处于对外贸易的次要地位,更没有财政意义。

宋朝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实行抽解和博买,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其乃“富国裕民之本”。元朝继承了宋朝追求经济利益的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把市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宋元两朝在对外贸易目的上已完全不同于汉唐。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材料二   近代在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贸易体系逐渐逊位,终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为标志走向解体。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使中国的商品市场被纳入由英国构建的西方世界经济体系。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和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体系变化及其影响。
2022-07-1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流的历程,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市场与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博弈,而且也有调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制度变迁,赋役—财政货币化改革,引领整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