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然而,却有两句打油诗:人云宋史本病史,我谓宋史亦壮篇。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第一,宋代横比当时世界各国,均在其之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宋代纵比前代,亦超越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汉朝、唐朝之后的又一座新高峰。以上两点可以称为对两宋历史地位的两个基本估计。一言以蔽之,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经济腾飞,一次文化高涨,足以同汉、唐前后辉映,相互争妍丽。

——摘编自张邦炸《瞻前顾后看宋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有其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共同之处是认为海外贸易可以,缓解“国库之急”。其差异之处在以下几位人物的论述中有一定的体现。李觏指出:至于蛮夷之国,舟车所通,窃我泉(货币)货,不可不察。苏轼在《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中追溯了前一年泉州商人为高丽雕造佛经载往彼国获利,后又栽高丽僧侣束宋境一案,并指出因高丽臣属辽国,使此案具有通敌之嫌。叶适对于泉州“每岁造舟通异城”,而地方官却体恤百姓,不趁机增加赋役的做法十分认可。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所以不可能像西欧的一些海洋型国家,如英国与荷兰一样,把海外贸易的观念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04年就写了《海洋自由论》。英国人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也分别写了他们的《贸易论》。这些人共同主张鼓励官、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国家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格劳秀斯更是在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应该利用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外利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衍德《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宋代士人、西欧学者海外贸易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西欧海外贸易观差异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本着“损中国无用之费,易远方难制之物”的精神,鼓励商人从事海外贸易,其进出口货物数量和品种都倍于前代,且不断增长,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据《大南海志》记载,元代前期经广州港进口的商品计有七类七十多种。元代后期,仅由四明(又名庆元,即今浙江宁波)进口的商品就高达二百二十四种,比元前期翻了三番。值得注意的是,在品种繁多的进口商品中,奢侈品的数量较前代有明显减少,而用于生产、生活的日用品比例大大增加。海外商品输入中国沿海港口以后,通过商贩们的转运,销往全国各地。

材料二   泉州作为元代最大的进出口港口,那里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江南最繁华的都市杭州,是元代最大的商品聚散地,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仓库,专门贮存从各地转运来的货物。杭州本身也是最多的消费城市,仅胡椒一项,每日销量竞达四十三担,每担重九十公斤。元大都(今北京)虽远离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但由于它是元朝统治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云集于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商贩,都将各国商品转运来此经销。当时的大都,凡是世界上珍稀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特别是来自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喻常森《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碡(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構、苏木之物。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广州和泉州现在还有许多蕃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民间贸易断绝,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国商人冒充国家使者,打着“进贡”的旗号和明朝进行交易。

——摘编自马明玉《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番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玻璃.玛瑙.异香.胡椒之属。

材料二   泉州市舶司遗址(下图)


   

材料三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到目前为止,妈祖文化传播区域已达46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中国旅游报社》2020.11

材料四   1514年意大利乔凡尼·贝利尼的名画《群神宴》



任选两则史料阐述其在论证“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主题中有何价值?
2023-07-1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以陆路交通为主,但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也发展迅速。唐朝政府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海外商船到达广州后,就有管理港口的人来把船货搬进货栈,代为保管6个月直至本季风期最后一艘商船进港为止。他们从船货中抽取30%作为进口税,余下的交还物主。货物如为唐朝皇帝所购买,则按最高市价给价,且立刻开发现钱。对来华贸易的外商,如有犯法,在同国人之间(如阿拉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依本国法律论处;在异国人之间(如阿拉伯人与新罗人或阿拉伯人与中国人之间)则依中国法律论处。在广州阿拉伯商人高度集中的地方,唐朝政府也准许他们自治、按伊斯兰教的法律行事。

——摘编自李金明《唐代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

材料二   自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创设榷易署以来,政府第一年即收入三十万缗,不久更增加到五十万缗。绍兴末年,广州、泉州市舶司由“抽买”所得利益每年达二百万缗。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八十六云:“海舶岁入,象犀、珠宝、香药之类,皇祐中五十三万有余,治平中增十万,中兴岁入二百万。”

——摘编自何崇恩《宋代外贸小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对阿拉伯商人实行的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发展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2024-05-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

其二,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

其三,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川流不息的人群、繁盛的商业活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及风土人情,再现了宋代都城一片繁华的城市风貌。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任意一条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使)是唐、宋、元、明时期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的办事机构。唐代采取鼓励海上贸易的政策,对蕃商优礼相待,“常加存问”,对输入的蕃货“不得重加率税”,十分注意政治影响。宋代市舶司基本沿袭唐制,但较唐代略为完善,其管理职能较近代海关更广。元代仍沿用唐宋旧制,但管理制度更为周密,制定并完善了包括市舶原则、征收关税、市舶刑罚以及从事官营海外贸易等一系列制度。明朝初期,朝廷把发展海外贸易限制在贡舶范围内,对海外诸国朝贡的货物不予征税。随“贡品”带来的贸易货物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度,这对财政产生了不利影响。明武宗正德年间,朝廷实行抽分制;到隆庆时期,已默允私人下海贸易,海外贸易兴旺。

——摘编自关镜石《市舶原则与关税制度》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清政府在各口岸设立贸易管理官员。但因海关官员经常勾结外商贪污受贿及对近代外贸知识和税务知识的缺乏,海关税收制度混乱不堪。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下,上海海关关税一度出现英、美、法三国领事“越俎代庖”自征自税的局面。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主张建立新海关制度,由“警醒”的“外国分子和中国官员联合起来”共同管理海关。1854年,英、美、法三国与清政府签订《上海海关组织协定》,由三国领事馆各出一名人员联合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海关事务,大清帝国的关税管理权从此逐步落入外人之手。

——摘编自蒋清宏《中国近代海关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海关长期由来自英、美等国的外国人担任高级行政长官,称为外籍税务司制度。194910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海关总署,统一掌管全国一切海关事宜,结束了洋人控制海关的历史。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海关实行以高关税为特征的贸易统制政策,强调“进严出宽”,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1956年,中国实现了贸易顺差。

——摘编自娄万锁《中国海关治理七十年:历程、经验及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市舶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建立新海关制度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海关制度演变的认识。
2023-02-15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测)
9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2023-02-21更新 | 582次组卷 | 7卷引用: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0 . 货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1275年,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丁钱田赋,皆可以钞纳”。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定地位,元朝政府规定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若纸钞“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不准买卖、使用伪钞。 元初,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纸币币值稳定。后来由于大量增发纸币,引起纸币贬值。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

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第一次来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据统计,自马尼拉开港到明亡的70多年间,经此港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元明两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2023-01-0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