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柑橘,原产中国南方。10世纪以前,柑橘属于稀有果品。1013世纪,宋皇室视柑橘为珍品,用以赏赐臣工、使节,文人士大夫亦将其作为社交活动时的馈赠佳礼。这时期,嫁接技术的普及使柑橘物美价廉,品种众多。南宋都城临安不但售卖产自今广东、江苏等地的罗浮柑、洞庭橘,还设置有买卖柑橘的专门区域。北方虽非柑橘主产区,但柑橘也倍受少数民族上层喜爱,各政权在与宋交往中用多种渠道获取柑橘供应。柑橘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产销第一的南方水果。

——摘编自张凤岐《文化、市场与技术:1013世纪柑橘在中国的扩张》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带到美洲。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了甘蔗种植园。17世纪早期,加勒比海沿海地区的热带雨林几乎被砍伐殆尽,代之以荷兰、英国和法国建造的大规模甘蔗种植园。17世纪中期,仅巴巴多斯一岛就有八百个甘蔗种植园和八万多名奴隶。但由于种植作物单一,这些地区的粮食严重依赖进口,除了暴富的种植园主,大多数人民长期饥饿贫困,这种状况影响至今。

——摘编自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13世纪柑橘成为中国产销第一的南方水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甘蔗种植园经济对拉丁美洲的影响。
2023-07-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很有讲究。如李天舆的“五经轩”、王天锋的“醉经堂”、海虞陈彦昭的“宝灵经堂”、薛俅的“三经堂”,“以藏儒、道、释氏之书”。藏书楼中,以“楼”、“堂”、“阁”、“庄”规模较大。如北宋豫章罗敬夫“万卷楼”、欧阳汇“万卷堂”、安阳韩氏“万籍堂”等等。再如北宋欧阳修命其藏书之处为“非非堂”,寄予了藏主希冀明辨是非,非一切所非之事,完成“已身之正”;蒲宗孟有藏书楼名为“迂堂”,是以“孟子迂而守道,屈原迂而守忠”作喻,取“迂而安贫守道”之义。

材料二   北宋曾有三次大兴官学之举: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南宋官学因政治混乱等原因逐渐呈衰落之势。书院、私学迅速发展,遍及府、州、郡、县。官学与私学的继续发展和扩充使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对书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乾德四年(966年)下诏“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官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职官,具以名闻”。此后的历代皇帝以此为榜样,延续至南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代芯《宋代私人藏书楼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私人藏书楼命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私人藏书楼兴盛的原因。
2023-06-1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性农业是宋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新发展,也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商业化与专业户的增加促进了宋代工商业的兴盛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其中,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的成就,直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北宋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为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中原宋王朝与这些北方民族矛盾尖锐,争战不已,使西北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编减,宋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而海外贸易受到高度重视。

——摘编自高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从专门记录海外情况的著作《请蕃图》《岭外代答》等书中可以看出,宋代进出口贸易规模大、物品种类多,王公贵族与寻常百姓都成为舶来品的消费者。《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初年通过海道进口的货物有400余种。这些舶来品来自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这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022-06-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

其二,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

其三,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川流不息的人群、繁盛的商业活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及风土人情,再现了宋代都城一片繁华的城市风貌。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任意一条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使)是唐、宋、元、明时期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的办事机构。唐代采取鼓励海上贸易的政策,对蕃商优礼相待,“常加存问”,对输入的蕃货“不得重加率税”,十分注意政治影响。宋代市舶司基本沿袭唐制,但较唐代略为完善,其管理职能较近代海关更广。元代仍沿用唐宋旧制,但管理制度更为周密,制定并完善了包括市舶原则、征收关税、市舶刑罚以及从事官营海外贸易等一系列制度。明朝初期,朝廷把发展海外贸易限制在贡舶范围内,对海外诸国朝贡的货物不予征税。随“贡品”带来的贸易货物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度,这对财政产生了不利影响。明武宗正德年间,朝廷实行抽分制;到隆庆时期,已默允私人下海贸易,海外贸易兴旺。

——摘编自关镜石《市舶原则与关税制度》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清政府在各口岸设立贸易管理官员。但因海关官员经常勾结外商贪污受贿及对近代外贸知识和税务知识的缺乏,海关税收制度混乱不堪。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下,上海海关关税一度出现英、美、法三国领事“越俎代庖”自征自税的局面。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主张建立新海关制度,由“警醒”的“外国分子和中国官员联合起来”共同管理海关。1854年,英、美、法三国与清政府签订《上海海关组织协定》,由三国领事馆各出一名人员联合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海关事务,大清帝国的关税管理权从此逐步落入外人之手。

——摘编自蒋清宏《中国近代海关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海关长期由来自英、美等国的外国人担任高级行政长官,称为外籍税务司制度。194910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海关总署,统一掌管全国一切海关事宜,结束了洋人控制海关的历史。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海关实行以高关税为特征的贸易统制政策,强调“进严出宽”,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1956年,中国实现了贸易顺差。

——摘编自娄万锁《中国海关治理七十年:历程、经验及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市舶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建立新海关制度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海关制度演变的认识。
2023-02-15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测)
6 . 货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60年,元朝印造“中统元宝钞”,以银为本。1275年,禁止民间自由买卖金银和使用铜钱,规定纸钞“出纳者,虽昏烂,并令收受”,“丁钱田赋,皆可以钞纳”。

为了维护纸币的法定地位,元朝政府规定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若纸钞“稍有壅滞”则“出银收钞”;将纸币发行权统归中央,由户部统领,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等,分别掌管宝钞的储存、印制、发行和销毁等。1282年和1287年颁布《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规定: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不准买卖、使用伪钞。 元初,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纸币币值稳定。后来由于大量增发纸币,引起纸币贬值。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朱元璋规定“凡钞一贯准钱一千”,而实际流通中,百姓重钱轻钞,多打折使用。

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第一次来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据统计,自马尼拉开港到明亡的70多年间,经此港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元明两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2023-01-0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鉴于宋代财政上的入不敷出、长期大规模的长途军需供给以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应因势利导,达到官民共利;从直接全面垄断到间接部分垄断,从而出现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博弈均衡,在经济上从政府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并在治理中尽可能地克服官办特有的低效率带来的财力、物力巨大浪费,降低政府管制成本,同时提高生产者积极性和产品质量,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简单再生产能力,避免社会与政府的对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增进共同利益,对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基于市场性政策工具的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政府经济管理政策调整的原因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政府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规划形态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方形制”的设计。皇城位于全城中心,布置在中轴线。然后,由内而外,依次为内城、外城的三重空间布局。汴京最初的规划虽然仍以唐代都城为模板,但是为了适应城市经济新形势的需求,汴京城内逐渐形成了商业区、居住区和道路相结合,向街开门、沿街设店的开放式街区,打破了《考工记》前朝后市的城市规划布置。当时,汴京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到这里,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内土地需求量增长,已经超出了城市的承载。市民自发地向外扩张,商业街区已经到了河边,城乡分界变得模糊,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已经初见雏形。

一摘编自周尤美、雷浩《从〈清明上河图〉到智慧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汴京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汴京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06-30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①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一整套礼仪制度,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1986年两个祭祀坑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瓶、盘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三星堆同时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象征权力与威望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神像、黄金面具等来表达和显示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1)材料中②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依据材料,概括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说明三星堆考古在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方面的重要意义。

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成风,对农耕民族的提供茶叶、丝绢等手工业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而对两宋王朝来说,由于战争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原地区也离不开游牧民族的马匹、牛羊和毛皮原料。例如,“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在各民族经济贸易的促进下,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加速了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条件和作用。

同盟会成员刘揆一于1911年撰写《提倡汉满蒙回藏民党会意见书》。他认为应该“使满人而知断送满洲桑梓地者为满洲皇族也,知汉族不强满族亦随而亡也”,“现今之君主政治,无论其为专制,为立宪,无论其为满人,为汉人,皆当排去之者也”。他提出中国内有分裂之虞,外遭欺压之迫,需要达到真正的民族团结,共同“挽救今日中国瓜分之局”,与列强并立于世界。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民国成立,五族一家,凡属国民,均为主人保此大好河山”,“五族共和,平等自由之幸福,汉族与满蒙回藏共享焉”。

——摘编自王正文《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嬗变》等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观念的内容、背景及影响。

“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要积极推动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摘编自《紧贴民生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

20142020年新疆经济状况(部分)

生产总值

贫困发生率

中央财政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援

援疆项目1万余个
(4)以新疆为例,探索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以下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


由于宋太宗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在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同时他将船与桥的矛盾和桥上文武官员的矛盾交织为全卷的视觉中心,通过表现船桥险情等诸多场景,也隐藏着对现实社会中一些隐患的忧虑。

——摘编自《解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密码》(光明日报2013.2.27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材料说明研究图像资料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1-08-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