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流的历程,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市场与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博弈,而且也有调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制度变迁,赋役—财政货币化改革,引领整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 .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材料二   在全国抗战初期的大发展中增加了70余万新党员。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和作风的影响。……1941年前后,抗日斗争形势变化较小,党内已经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党普遍整风从1942年春开始……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他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座谈会后,文艺界进行了认真的整风学习。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文艺工作的认识。
3 . 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对货币主权治理得当与否,与国家盛衰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管汉晖《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材料二   清代长期采用制钱与银两并用的双重本位制,银锭由各地自由铸造,名称不同且成色各异。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刺激了国内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大规模发行纸币,加剧了通货膨胀和币制的混乱,双重本位制逐渐崩溃。1889年,清政府开始进行币制改革,1910年终于初步创立起了近代化的银元制度。

——摘编自胡天琼《清末币制改革述评》

材料三   194812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宋元时期纸币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
4 .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一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注:此“革命”并非特指颠覆性的变化,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延续性的,在渐变过程中呈现某些突出的表现)

材料   著名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上世纪7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一书,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他指出的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史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过类似的概括,如有的学者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

——摘编自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两个“革命”,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的“革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经济的增加,推动了商业资本的较快发展,不少富商大贾拥有巨额货币资本。宋人把当时的商业资本所有者的经营活动称之为“营运”,又叫“居物逐利”。其经营主体已扩展到官吏、士人、僧尼、个体手工业者和城镇市民等。通过长短途贩运、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等类型进行营运。商业资本对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资本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资本的基本特点及积极影响。
2022-09-0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规划形态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方形制”的设计。皇城位于全城中心,布置在中轴线。然后,由内而外,依次为内城、外城的三重空间布局。汴京最初的规划虽然仍以唐代都城为模板,但是为了适应城市经济新形势的需求,汴京城内逐渐形成了商业区、居住区和道路相结合,向街开门、沿街设店的开放式街区,打破了《考工记》前朝后市的城市规划布置。当时,汴京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到这里,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内土地需求量增长,已经超出了城市的承载。市民自发地向外扩张,商业街区已经到了河边,城乡分界变得模糊,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已经初见雏形。

一摘编自周尤美、雷浩《从〈清明上河图〉到智慧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汴京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汴京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06-30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北宋平民社会的到来-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射箭运动


材料二   蹴鞠运动


——以上材料综合整理自《探索青铜器图案中体育文化》《宋代磁州窑体育纹枕》等


(1)概括材料一中国古代射箭运动的文化内涵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蹴鞠运动的突出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2-03-02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至朱雀门街西过桥,即投西大街,谓之曲院街,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御廊西即鹿家包子。馀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南去即南薰门。其门寻常士庶殡葬车舆,皆不得经由此门而出,谓正与大内相对,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余诸班直军营相对,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果木亦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儿亦在彼处,兴贩不绝。其卖麦面,每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或三五秤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

—摘编自(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开封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段史料除用于研究北宋商业相关内容之外,还具有哪些史料价值。
9 . 宋代在很多方面打破传统中国沉闷的作风而别开生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政治方面讲,为保持门面上之前后一致,宋朝几乎恢复了唐朝所有衙门职司,同时也创立了许多新机构,这些新机构功能上更具弹性,在业务上超越旧有组织。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城市勃兴,内陆河流舟楫繁密,造船业也突飞猛进。中国内地与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铜钱之流通也创造了新纪录,之后再未为任何朝代打破。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宋时官员们有丰厚的俸禄,以满足奢华生活的需求。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的分工对词的发展大有好处。都市繁荣,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新机构”的功能,并简述宋代在“市”“国际贸易”方面显著进步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词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打破诗与词的界限”的文学家。
2022-03-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鉴于宋代财政上的入不敷出、长期大规模的长途军需供给以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应因势利导,达到官民共利;从直接全面垄断到间接部分垄断,从而出现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博弈均衡,在经济上从政府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并在治理中尽可能地克服官办特有的低效率带来的财力、物力巨大浪费,降低政府管制成本,同时提高生产者积极性和产品质量,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简单再生产能力,避免社会与政府的对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增进共同利益,对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基于市场性政策工具的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政府经济管理政策调整的原因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政府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