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材料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   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三、礼俗相交:礼俗之交,……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

——摘自《吕氏乡约》

材料四   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2 . 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1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过程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人们已懂得“土壤气脉,其类不一,美恶不同,治之个有宜也”。淳化年间“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大大促进了土地开垦。宋神宗元丰年间粮食总产量为85313954880斤,以一亿人计,人均粮食就达到约853斤(谷)/年。在宋代,“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有条件也可以“徙乡易主”。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了"。到南宋时在旧城外兴起了“沿江数万家,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的南市。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农村移民殖边这种古老的迁移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运用,而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主要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地区。“1910年代都市人口增加是与那个时期中民族工业扩大相对应的"。东南沿海农村人口的海外流动是与华北人口的关外流动遥相呼应的又一迁移巨流,华人农村人口流向海外分布广泛,西欧、美洲、东亚各处,而以南洋最多。借助于近代化交通工具,迁移的速度和频率大大加快,如关外移民在20世纪后的骤增与该时期交通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关系。自北洋军阀时期以来,战争加深了对农村经济的破坏,军阀加速了对农村的盘夺。在国家政权现代化进程加快使相当部分乡绅退出乡村领导地位,流向城市另觅出路。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使得农村更加荒芜与凄惨,因而出现更多的流民、游民。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市井交易堪称早矣”,不用再候市门启蜂拥而入,更不必忧市门落锁仓促收场。因为宋代不仅早市无禁,更兼夜市不绝,而且热闹程度非凡。有史料论及宋代夜市境况,“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猪胰、胡饼和菜饼……果子之类。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十,夜深方归也”。

——据《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条》等整理

材料二   从1914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共设新厂矿379家,新投入资本1430万远。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有二百万人左右。尽官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大战期间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虽有较大的增长,但在1920年仍不足30%,外国资本占70%以上。

——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与唐朝相比,宋朝“市井”的新特点,简析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914年到1919年”发展的特征;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此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社会政治进程的主要影响
2023-06-21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

材料二   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

——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6 . 【商税与经济管理】

材料   商税,即商品的流通税与销售税,在宋代称为过税与往税。宋代流通税税率约为2%,销售税税率约为3%。商税一般以货币交纳,有时也折成实物交纳,同时也征收各类附加税,如按船只征收的力胜钱,以及市例钱等等。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商税征收网遍及全国城乡:在州县关镇等处设置税务,由官员监督征收;在乡村中,则招募人户承包商税,称作买扑。田宅、农畜等大宗商品买卖须立契约,政府征收田契钱或印契钱,相当于现代的印花税,税率比一般商税高。     

——摘编自周一良编《宋朝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商税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商税特征的成因。
2023-05-2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7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业税收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军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商业的兴盛,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唐代的飞钱到宋代称为便钱,仍由官方经营,并发行一定面额的便钱券。在宋代真正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是交子。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为便于便钱、钞引、金属货币等之间的兑换,宋代出现了许多金银钞引铺,进行货币兑换、汇款等业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欧商业革命相比,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023-05-25更新 | 844次组卷 | 10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州县城市的空前繁荣和众多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各级州县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所消费的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包括各种奢侈品;城市的一般工商业者的消费一般以基本生活用品为主,对奢侈品的需求量不大。从江南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居民消费特点来看,政治型城市对奢侈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综合型和经济型城市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都相当旺盛,港口型城市的消费品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海外舶货。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与消费》

材料二   明清江南消费行为的两个极端:一头是处在贫困线上下,多数劳动者以及部分贫寒的士民消费严重不足;另一头是穷奢极欲,消费过限,造成了种种不正常、不合理、不道德的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病态。其中奢侈性高消费行为尤其突出,由于它是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手工业生产者奉行质量竞争,这无益于经济结构的突破。奢侈性消费又污染了社会主体力量的心理素质,在他们中间无法造就出一代社会变革者。更为严重的是,在政治一体化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政治力量强有力地统治着经济。所有奢侈性的高消费无不靠政治力量的支撑,更刺激了富有者攫取政治权力,从而巩固了传统的政治结构,使经济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因此,奢侈性的高消费,导致商品经济的虚假繁荣。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江南州县城市和市镇消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江南消费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法律所涉体育领域包括宫廷体育、民间体育、军事体育,政府充分利用法律资源调控体育活动的发展走向,以禁令约束民间体育的伤害运动,以赏令刺激军事体育,以诏令规范宫廷体育。宋代体育法律的形式多样,有律、诏令,格、敕等。不同法律形式所承担功能也有所不同,律以刑为主,主要禁止危害性较大的运动,如射箭,投石等。敕是律的重要补充,当社会出现新问题时,多由编敕处理。在治理模式的选择上,以禁令为表征的压制型法律在宋代体育治理中运用不多,除危害皇权罪与使用弓箭等故意杀伤罪的量刑较重外,其他量刑呈现轻刑化的特征。军事体育法中大量的射术赏令既满足了人们对“利”的追求,又可提升射术,达到政府所追求“事”的效果。此外政府采用厚赏方式鼓励告赏,揭举毁弃神臂弓、杀官私马等。

——摘编自戴羽《试论宋代体育的法律治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体育法律治理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体育法律治理的意义。
2023-03-03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使)是唐、宋、元、明时期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的办事机构。唐代采取鼓励海上贸易的政策,对蕃商优礼相待,“常加存问”,对输入的蕃货“不得重加率税”,十分注意政治影响。宋代市舶司基本沿袭唐制,但较唐代略为完善,其管理职能较近代海关更广。元代仍沿用唐宋旧制,但管理制度更为周密,制定并完善了包括市舶原则、征收关税、市舶刑罚以及从事官营海外贸易等一系列制度。明朝初期,朝廷把发展海外贸易限制在贡舶范围内,对海外诸国朝贡的货物不予征税。随“贡品”带来的贸易货物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度,这对财政产生了不利影响。明武宗正德年间,朝廷实行抽分制;到隆庆时期,已默允私人下海贸易,海外贸易兴旺。

——摘编自关镜石《市舶原则与关税制度》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清政府在各口岸设立贸易管理官员。但因海关官员经常勾结外商贪污受贿及对近代外贸知识和税务知识的缺乏,海关税收制度混乱不堪。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下,上海海关关税一度出现英、美、法三国领事“越俎代庖”自征自税的局面。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主张建立新海关制度,由“警醒”的“外国分子和中国官员联合起来”共同管理海关。1854年,英、美、法三国与清政府签订《上海海关组织协定》,由三国领事馆各出一名人员联合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海关事务,大清帝国的关税管理权从此逐步落入外人之手。

——摘编自蒋清宏《中国近代海关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海关长期由来自英、美等国的外国人担任高级行政长官,称为外籍税务司制度。194910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海关总署,统一掌管全国一切海关事宜,结束了洋人控制海关的历史。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海关实行以高关税为特征的贸易统制政策,强调“进严出宽”,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1956年,中国实现了贸易顺差。

——摘编自娄万锁《中国海关治理七十年:历程、经验及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市舶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建立新海关制度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海关制度演变的认识。
2023-02-15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