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4 道试题
1 .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尤其是南方表现突出。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使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坊市制崩溃后,宋代城市管理制度也发生变化,从前的坊市区分改为厢坊制:在汴京新旧城内共分10厢,121坊,城外又划分9厢。每厢分辖若干坊,厢里也是住宅与商店杂处,十分热闹。……盛唐之后,一些城市曾出现夜市,丰富了都市的夜生活。但禁令屡颁,夜市尚未完全合法。到北宋中叶,夜市迅速发展,再也没有时间限制。日趋繁荣的夜市成为繁荣城市的又一景观。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宋朝的发展更为突出。首先,表现为宋朝经济的全面繁荣。宋朝彻底完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富庶的中国沿海。其次,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最后,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完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宋朝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宋朝商人的贸易范围。

——摘编自代谦、高雅婷《刀锋上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市”的管理有哪些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023-03-1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的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政府机构和居民区分开,居民区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有专门的里长在早晚负责启闭坊门。长安的东西两市,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可能想到的物品,政府在两市均设专门机构负责征收税赋和管理市场……大食、天竺、大秦的商人和僧人,东南亚商人,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学问僧,甚至还有非洲人往来于长安。

——摘编自李夏恩《忆昔开元全盛时》

材料二:宋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比较成熟和高度繁荣的阶段,达到了封建社会商业的发达形态。从宋代开始,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免除了一些商税,尽量保护商人的利益。同时,宋代地区性中心城市通过众多的水陆交通干、支线与其他地区联结起来,形成了若干区域市场和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从交易程序上看,宋代的商品交换已有较完备的程序,并较多地采用赊销、广告推销和注意陈设等方式,以方便顾客。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都城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023-03-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并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前期还规定开市和散市的时间,即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没前七刻击钮三百下,散市。

——摘编自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摘编自《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4 . “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在哪些方面成为“中西交流纽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对外贸易政策,并简析该政策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构想提出的背景。
2023-01-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训练历史试题
5 . 【元明清时期城市发展】

材料一   忽必烈曾许诺宋降后杭州“宗庙悉许如故”。元军进城后,保护了城内各衙署,对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皇宫内等建筑也仅收缴礼乐器物,建筑得以保存。忽必烈至元十九年,杨琏真迦等为发展佛教势力,夺占原南宋御前道教宫观为佛寺,重构杭州的信仰空间。两年后,元政府在南宋故宫遗址上“建大寺五”,原受元廷保护的杭州城郊天圜丘亦被毁建寺。杭州成为江浙行省省城后,杭城内原南宋官街改造、重建成行省街署与官员府邸,监察江南官员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大兴文教事业的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等,大体由南宋旧官衙改造而来,仍保持中轴对称、前堂后寝的布局。

——摘编自陈彩云《从国都到省城:元初对杭州政治空间的改造》

材料二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城原为县级治所,元京杭大运河竣工后成为北方运河段的重要枢纽,是明代首批开设的7个运河上征收商品流通税的钞关之一,升级为兖州府下的州或直隶州。明中期后,土坯建起的外城城墙延伸着城市的防卫系统,鸡市口街、小纸店街、税课街、打铜巷等成为南外城街巷名。乾隆五十年,城内人口占济宁州31.8%,达15-20万。职业商帮中,出现了具有某些市民属性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参与当地修建寺庙、戏台、货栈,以及修缮城墙、码头、堤坝等。随着更多费用低、效率高的商船从事沿海南北贸易,济宁等山东西部运河两岸的城乡从19世纪中叶开始急速被边缘化。

——摘编自孙竞昊《明清北方运河地区城市化途径与城市形态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杭州的改造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济宁城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2023-01-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摘编自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材料二   评价者所处时代、标准等因素影响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至宋元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时期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宋代的评价是从哪一角度出发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同材料二中哪一观点对宋朝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7 .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市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任务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摘编自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指的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归纳柳词传播广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022-12-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天河英才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摘编自哀行需《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水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唐文学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表现形态。并概括指出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9 . 材料一   下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从997年到1124年,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1.2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皆来自于科举。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等


(1)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归纳其积极作用。通过宋代科举取士、婚俗观念变化的史实,理解宋代社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分析出现图中唐代进士出身比例的原因。针对这一现象,结合问题探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分析这一做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作为宋代比较突出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主要表现在男女婚嫁不顾门第、等级的悬殊,而以对方家庭是否富有为标准,以能否得到尽可能多的聘财、嫁妆作取舍,甚至专门选择富户联姻。例如,庆历中,身任馆阁清贵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绍圣年间,许州阳翟县豪民盖渐,家紫累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正是在婚姻论财风气的影响下,为了多得聘财、资装,一些士大夫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身份、名誉,也不顾封建的礼义道德,甚至敢冒法律之禁,演出了一幕幕丑剧。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等记载,薛居正子惟吉之寡妇柴氏,将携资产再嫁。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98603


(3)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的表现。辩证分析这种现象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理解宋代社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政府对于非法扰商者还规定了明确的处罚条例:“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脏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经商人数增多,征税范围扩大,国家税源也随之增加,因此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海外丝绸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外传产生的影响。
2022-03-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