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市起源于汉代,兴于唐代。唐代韦述的《西都杂记》中记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在实行宵禁制度时,夜间的活动多为上层贵族、官僚阶级和部分文人在豪邸中进行的宴饮活动,市民阶级的活动较少,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材料二   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北宋首都开封,南宋行在临安(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南宋临安的夜市与东京开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主要街区都有夜市,店铺林立。朱雀门外尤以“州桥夜市”与“马行街夜市”两处较大,东大街也是“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即便是禁地皇宫,周围也有酒楼、店铺。时半夜酒楼作乐喧嚣声甚至传入皇宫内。商品交易、娱乐、服务性场所或机构有很多,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

——摘编自李华瑞《古代夜市,为何宋朝最兴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夜市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元老对北宋京城汴梁作了如下描绘: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内涵,造就了高雅文化植根的土壤。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讲史”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它和“小说”一家最受市民阶层欢迎。宋代讲史中最著名的话本是《汉书》《三国志》《五代史》,这些话本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帝王将相,但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讲史”话本相比,“小说”话本的题材则十分广泛,如《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等话本是在“错”字上做文章的公案小说;还有描写人物的爱情小说,如《碾玉观音》中对裱褙匠的女儿璩秀秀、碾玉工匠崔宁的描写,《志诚张主管》中对绒线铺主管张胜等人的充分描写。

——摘编自王平《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的宋元话本小说》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北宋京城汴梁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动力。
(2)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产生宋元话本。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城市不同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哪些诉求。
2023-11-20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大连长兴岛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设立市舶司,宋高宗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特别是“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宋代南海贸易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形成了互补性市场关系。《梦粱录》记载,徐兢使团出使高丽雇用的“客舟”就“可载二千斛粟”,而座船“‘神舟’三倍于客舟”。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材料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商业因其复杂性而被鄙夷。永乐帝虽派出郑和下西洋,深受儒家“战胜于朝廷”思想的影响,更多是为了“宣扬国威”。加之以海盗活动的增多,海禁政策也就提上日程。明代是一个内敛、封闭的朝代,也是一个政府职能缩减至最小的朝代,自给自足完成后,就放弃了宋元的海外贸易传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正是简化管理的体现。明代海禁造成了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多亏当地士绅的支持和提供资金,沿海区域航海者才能维持着已经非法的海外经营。

——摘编自赵雅丹《明清两朝中国海洋意识与实践的研究:以海权论为视角》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出现差异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二   宋初,宋辽双方在沿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规定在宋境的“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辽交易”,以后时禁时开。景德三年(1006年)诏:“凡官鬻物如旧,而增帛、漆器,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骆驼,岁获四十万……终仁宗、英宗之世……互市不绝。”双方对出口货物均设官收税,特别是宋朝长期负担岁币,因而常借榷场利润来补充财政收入的不足。宋宣和四年(1122 年),宋昭上书云:“盖祖宗对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后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辽榷场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辽榷场贸易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除皇室、大地主和大商人等社会上层的奢侈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外,普通中小地主和商人等社会中间阶层也广泛参与到奢侈消费之中。与前代奢侈消费品多由宫廷或庄园内部自己生产的状况相比,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崩溃,城市里所有的通衢小巷都成了市场,而且夜市不禁,就连汴梁城庄严肃穆的御街,也变得熙熙攘攘,喧闹嘈杂。北宋都城汴梁的饮食市场以整洁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奢侈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奢侈消费风靡宋代,使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和精神危机,统治者也为此深感忧虑,曾采取过措施进行制止。但是禁令是无济于事的,只要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追求享受和奢侈的风气就不会停止。

——摘编自柴勇《从宋代奢侈消费新特征看中国古代消费制度的转变》

材料二   英国从14世纪开始多次制定禁奢法,通过禁奢法来规范服装和食物的消费,保持社会等级秩序。但是,近代早期随着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开发,来自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的种类。到17世纪,奢侈消费向全社会扩散,特别是诸多奢侈商品实现了大众化,推动了大众消费的形成。服装的国际化潮流也已出现,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人就抱怨说,仆人的外套由精致呢绒做成,长筒袜由佛兰德斯染料染色。威廉·哈里森在《英格兰概览》中怀念那个英国人在海外以其呢绒闻名、在国内自我满足于穿简单羊绒的时代,但他也承认这样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李新宽《试论近代早期英国奢侈消费的下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奢侈消费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与近代英国奢侈消费发展的共同点及产生的共同影响。
2023-07-2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3812月,宋仁宗发现元昊称帝,“甲戌,禁止边境人民与元昊贸易”。在此之前,宋夏之间设立榷场和市等交易场所为双边贸易所用,贡使贸易也是宋夏之间合法贸易的一种惯常形式。西夏的输出物品有牛、羊、驼、马、青盐等,宋的输出物品为帛、罗、绮等,其中茶为大宗输出产品。双方对于输出产品都有严格的控制,对于禁止私自输出的物品也有严格的规定。然而,“累戒河东、陕西诸路经略司,禁止边民与西贼交市,颇闻禁令不行”。边民“肆意往来,所在无复禁止”。走私贸易在宋夏边境屡见不鲜,尤其是官商勾结,抑或是官员自己私自贩运,直至宋夏和谈,解除禁止榷场的规定。茶马贸易是宋夏经济的代表,它是双边对于自我商品缺少的认知和行为。而宋夏的和平共处、互相牵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因素,它牵绊住了宋夏战争的脚步,从而维持稳定的现状。

——摘编自张帆《仁宗朝宋夏战争之下的茶马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仁宗时期宋夏贸易的变化,并简析宋夏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围绕“边境贸易对宋夏关系的影响”展开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6-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碡(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構、苏木之物。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广州和泉州现在还有许多蕃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民间贸易断绝,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国商人冒充国家使者,打着“进贡”的旗号和明朝进行交易。

——摘编自马明玉《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8 . 从源头看,人类文明有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随着工业革命又产生了工业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耶律阿保机为其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范式。他宣布长子倍为继承人,仿照中国汉人传统的方式建造了上京。尽管他和他的契丹贵族一直在其领土上保持着游牧的习惯……耶律德光在位时期,辽国向南方的扩张要求重组其政治架构,行政体制按照双轨运行。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与需求。

——整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第4卷

材料二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了,前代坊市的格局被打破了,到处可以设店、肆和作坊,商业活动场所扩大了。东晋南朝以来的草市或墟市在各地普遍发展,其中有一些形成为繁荣的小镇市。大小城市、镇市和草市,织成了地方商业之网,与广阔的农村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生产最发达的两浙地区更加如此,可以说区域性市场在宋代明显地发展起来了。由于商业、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卷入了市场。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

材料三

名称创办时间创办地点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福州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汉阳铁厂1890汉阳张之洞
北洋水师1885旅顺、威海李鸿章
京师同文馆1862北京奕䜣
威海卫水师学堂1890威海丁汝昌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学习图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耶律阿保机建立的“统治范式”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辽“重组其政治架构”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经济显著发展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新政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从现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洋务新政。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材料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   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三、礼俗相交:礼俗之交,……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

——摘自《吕氏乡约》

材料四   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10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业税收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军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商业的兴盛,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唐代的飞钱到宋代称为便钱,仍由官方经营,并发行一定面额的便钱券。在宋代真正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是交子。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为便于便钱、钞引、金属货币等之间的兑换,宋代出现了许多金银钞引铺,进行货币兑换、汇款等业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欧商业革命相比,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023-05-25更新 | 842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