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材料二   I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代,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安管理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生产的发展又为商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宋建立之初,统治者为稳定统治秩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如实行招抚流民、鼓励开垦等等,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宋代商品生产得到发展,除粮食成为一项主要商品外,经济作物的大量生产也较为突出,各地已涌现出一批专业种植经济作物以供市场的农户,形成了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如太湖中洞庭山的农民,专门种植柑橘。手工业产品中,除传统的纺织、编织、陶瓷等产品外,突出的还有矿冶业的发展,其产品丰富。随着矿产品生产的增加,金属制品的生产也迅速发展,尤以铁制农具、铜制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最为突出。商品生产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促进了商品交换,大米、棉花、茶叶、食糖、药材、丝织品等,都是日常交易的商品。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二   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太湖流域在明中叶后多改田为地发展蚕桑、棉作。杭州在当时既是丝织业中心又是杭嘉湖商品集散中心。商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规模效益,并且形成一定的力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区域仍然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之中,生产者通过商人互通有无,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使再生产得以顺利完成。商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商业利润的诱惑,使弃农经商、弃工经商者日众;商业利润积攒的巨额财富也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最大的用处可能就在于满足商人穷奢极侈的生活享受。

——摘编自林枫《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商业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由于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城市不能向农民征收税赋,城市最初的粮食需求只能来自周边农民的销售。大约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专门化的粮食生产吸引了专职商人参与,国内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但远距离收购的粮食不能在城内直接售卖,必须通过当地代理人销售。伴随着粮食供应带来的巨大商机,庄园开始扩大粮食生产,专门出售剩余谷物,成为城镇最直接的“农业腹地”。为保证市民生活需求,城市当局往往对粮食市场实行严格管制,不允许市民下乡收购粮食、购买园基超过其需求能力的粮食等,并设立以市长为首的“巡回法庭”商讨价格、检验各类商品,维护城市粮食市场的有效秩序。尽管如此,城市粮食的供应依然非常紧张,这也使得城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非常紧密,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改变了周边农村传统的农业结构。

材料二   与西欧相比,中国古代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通过官府调拨,如南宋都城临安“凡诸军、诸司、三学及百司、顾券、诸局工役等人,皆给焉”,但“细民之食,皆需之铺家”。与西欧不同,中国农村的粮食不一定直接卖给附近的城镇,而是由商人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等地粜米。宋代以后,地主的地租粮自食比例较少,相当部分作为商品粮直接运往城镇或急需地点销售。地主居于市镇中,既从事农业经营,又进行商品生产,当粮价低贱时,地主则大肆收购,反之则出售粮食,从中获取厚利,因此地主富室深刻影响了市场粮食价格。为保障粮食供应,官府往往采用设置官仓等间接手段平抑粮价,而较少使用行政或强迫手段干预其它经营者。正是由于中国城市的生存无须单独依靠周围的乡村,因此城乡关系比较松懈,没有建立起来直接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丰斋《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粮食供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西欧与中国城市粮食供应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欧和中国城市粮食供应差异造成的不同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在中外饮食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东南沿海阿拉伯移民习俗在广州、泉州等地的扩散,促进了清真菜系形成。喜食各种甜食、烧烤、清炖食物渐成风习。《饮膳正要》收录的回回果蔬有菠菜、胡萝卜等;回回香料有马思答吉、回回青等。回回食品有《饮膳正要》收录的马思答吉汤、杂羹等十多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录的卷煎饼、酸汤等十二种。中亚葡萄酒、西亚阿刺吉酒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外来饮食被中国传统饮食吸收融合,如西亚人传授的木灰制糖法,使调味品中糖类的质量更高。

——摘编自戴杏贞《元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中叶北美发现金矿,及“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大量华工涌入美国,以华工为主要市场的中餐馆应运而生。此后饮食业逐步取代采矿业成了北美华人的专业,中餐厅也走出唐人街,开始服务更多客群,并去到美国白人社区。这是华人以开中餐厅的形式向美洲进行物质和文化影响的缩影。民国时,粤菜的杏花楼、万花楼等餐馆继续繁荣,新的餐馆以姑苏亭、南京楼、江南楼等名目开设。酒楼的消费对象也变得“五湖四海”起来。

——摘编自周松芳《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外来饮食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华饮食在美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饮食交流的意义。
2024-01-23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也是亚洲和世界的商业中心之一。洛阳的商业繁华仅次于长安。除了长安和洛阳外,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县,还自然形成了“草市”。中唐以后,有的城市还出现了“夜市”。

材料二:宋代一些实力强大的富商大贾不断参与到土地买卖中来,成为新兴土地格局中的一股重要势力。在生产关系上,租佃关系逐步居于支配地位。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诸多因素中,其中经济的因素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商品经济的推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锋《商品经济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示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2024-03-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祁东县成章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宋代以前,统治者们都是把作为商业贺易中心的“市”和作为居民区的“坊”阻挡开来的……宋代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和现代一样开设了早市和夜市……

材料二  唐时全国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3个,而北宋10万户以上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年间则上升到50多个。

材料三  宋以前的城市功能主要是作为行政中心,在宋时的城市由于坊市制度的打破,并且“交子”也逐步推广,商业大都市不断增加……宋代城市也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并重的城市。

材料四  瓦舍的出现更是佐证了宋代市民丰富多样的生活,瓦舍是一个民间艺术演出场所,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娱乐的归处,在宋以前,这样的娱乐活动在普通老百姓面前是显得如此的奢侈……

——均摘自田利兰《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1)分别概括以上四则材料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沿陆路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两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       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18世纪。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18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入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统一中原后。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农村地区草市的勃兴,地区间贩运贸易的活跃,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货币关系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成为继秦汉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过分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从而导致社会风气出现变化,人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均追求奢侈、铺张的生活,极尽享乐之能事。

——摘编自王丽丽《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过来影响生产的发展”,宋代中下属居民消费意识的增强,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发展,扩大了社会需求,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时,在消费需求的带动下,饮食业发达,新的服务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如租赁业、即店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文学发展,繁荣了文化市场。城市里的瓦子、勾栏是大众艺术的场所,平民百姓在这里尽兴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又欣赏自己阶层的艺术。

——摘编自陆爱勇《宋代城镇居民的消费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过程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人们已懂得“土壤气脉,其类不一,美恶不同,治之个有宜也”。淳化年间“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大大促进了土地开垦。宋神宗元丰年间粮食总产量为85313954880斤,以一亿人计,人均粮食就达到约853斤(谷)/年。在宋代,“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有条件也可以“徙乡易主”。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了"。到南宋时在旧城外兴起了“沿江数万家,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的南市。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农村移民殖边这种古老的迁移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运用,而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主要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地区。“1910年代都市人口增加是与那个时期中民族工业扩大相对应的"。东南沿海农村人口的海外流动是与华北人口的关外流动遥相呼应的又一迁移巨流,华人农村人口流向海外分布广泛,西欧、美洲、东亚各处,而以南洋最多。借助于近代化交通工具,迁移的速度和频率大大加快,如关外移民在20世纪后的骤增与该时期交通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关系。自北洋军阀时期以来,战争加深了对农村经济的破坏,军阀加速了对农村的盘夺。在国家政权现代化进程加快使相当部分乡绅退出乡村领导地位,流向城市另觅出路。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使得农村更加荒芜与凄惨,因而出现更多的流民、游民。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体现。唐宋时期打破了秦汉一唐前期古典城市的空间布局的限制,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中期城市延长了营业时间,到了北宋,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晓市。北宋时草市更广泛,有的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市镇。唐宋时期.涌入城市的人多起来,他们或做生意,或当手工业工匠,城市人口大大多于过去都市人口。与唐长安城相比,南宋的临安城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

材料二   唐宋城市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由隋唐的坊市制转变为北宋的厢坊制,再变为南宋的隅坊制,政府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人口结构在社会不同层面不断进行流动和重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唐宋城市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促使了市民文化的更新,文化趋向平民化、大众化、娱乐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城市变化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