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年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推动了农业科学实验运动向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样板田,把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交给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实验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还可以消除农民心中科学的神秘感,“破除资产阶级和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摆脱指挥生产的盲目性和摆脱催收催种的被动状态”。群众性科学实验的推广成为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1965年,全国农技推广站职工达76560人,70%的农技人员都深入基层大办样板田。1966年,农业科学部门参与的样板田近1000个,在样板田长期蹲点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摘编自刘洋、周嘉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研究》

材料二   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于2012年全面启动以来,广东省政府采取落实建设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奖惩并举等措施,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510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39.36%。实际立项1727.68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14.4%……从成效上看,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改善项目区耕地的灌溉与排水条件,整修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作用明显。

——摘编自仇大海、吴国华《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61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4-02-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唐朝前期建立了户籍制度,《通典》记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天下户分为九等。三年一造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唐律疏议》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两税法下以资产为户等的户籍制度,到宋代逐渐规范化。(宋)仁宗时,“令佐责户长、三大户,录人户、丁口、税产、物力为五等”。宋代明确将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部分,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里正从与郡守、县令性质相同的役民的官变成役于官的民,一般由地方富民担任。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3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2024-02-01更新 | 38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2024-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荷兰不仅创建了贸易公司,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贸易据点。至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及商船在世界各贸易区域内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这令英国和法国垂涎三尺,也激起了它们的敌意。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将海外贸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之中。“针对荷兰人的商业战是路易(路易十四)统治开始以来法国政策的一个持久特征。”鉴于法国是农业大国,贵族阶层及民众对海上贸易较为漠视,法国从17世纪60年代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部契合当时国内外形势、有利于构建法国海上秩序的法典,以鼓励贵族从事海上贸易,为海军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后盾。1681年,法国较为系统的《海事法典》应运而生。正如某学者所言:“(这部法典)将航海、商业和海军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清楚地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权力与义务。”这种权利(也包括权力)与义务的制衡,体现了契约精神,促进了航运贸易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材料二   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晋商商号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晋商早期也实行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到了清代,他们打破了中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晋商商号和票号通过类似母子公司式的“联号经营”模式,搭建起连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晋商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了对俄贸易活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口岸。从18世纪30年代起,晋商在恰克图维持了近200年的贸易垄断地位。在茶叶丝绸之路、粮米药材之路、皮毛骡马之路、食盐布帛百货之路上,晋商的足迹广布欧亚大陆。晋商精神虽然包括多种元素,但最核心的仍是开放和诚信。晋商的诚信是信用的“信”,是契约精神,是蕴含现代价值的商业文明。

——摘编自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7世纪的欧洲和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17世纪欧洲和明清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相似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契约精神和明清时期晋商契约精神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契约精神在当时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历史作用。
2024-02-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铁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体现,是造福人类发展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铁路修筑的艰难历程

时间政策推动力量成果
18761894洋务派顽固派争论洋务派473.4公里
18951911清政府认为铁路为“通商惠工”要务;“图自强而弥隐患”的“实政”,以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基本政策;后来开放民间筑路列强争夺中国路权;清政府为主;民族资产阶级挽救利权在各省自办铁路9200公里
19121937北洋政府“统一路政”,取缔民办;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战备铁路”政策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11000公里,近代铁路基本框架形成
19371949近代铁路遭受重大破坏,由停滞走向全面崩溃

——(内容摘编自张杰张清俐《百年铁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征程》)

材料二   近代京汉铁路修建,既引进铁路建筑技术,也建立汉冶萍公司引入炼钢、铁轨制造技术;山西阳泉焦作煤矿为增产引入新的采矿技术。长辛店、郑州、武汉建立机修厂,试制车厢并维修机车;沿线的汉口、信阳、漯河、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地相关机器制造业及轻工业渐兴,逐步成为新的货物集散地、区域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县镇建设配套的产业链;新兴职业如司机、搬道工、检修工、车站服务人员、搬运工、售检票员、铁路警察等应运而生;货场、车站建在城外,城市突破城墙实现扩张;近代产业工人群体形成;培育铁路技师人才的系列学校出现。中国古代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城市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沿海岸线、沿铁路线新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新格局。

——(张杰张清俐《铁路社会史》)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快速发展、分布日趋平衡。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9000多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1970.71973.10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建成,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把铁路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行官,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推动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现在中国进入了高铁时代,拥有全球最为发达的高铁网,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高铁走向全球,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为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引领全球铁路发展;高铁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内部的联系,极大便利了人民的出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时空观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内容摘编自张杰张清俐《百年铁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征程》)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阻碍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代铁路兴建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发展变化见证的中华民族剧变的趋势。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铁路兴建相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有利条件,并归纳说明铁路建设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影响。
2023-10-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列表格是学习归纳历史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小方同学在学习英国历史时列的一个有关英国殖民扩张的表格。
时间事件
1600英国女王特许类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与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
16071733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521674英国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7561763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571765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国库中夺走价值526万英镑的财富。


(1)根据表格,概括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2)根据表格及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英法七年战争中,法国战败,英国取胜的原因。
7 . 【西医东渐与中医的发展】

材料一   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指出“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这一状况在近代医院制度引进之后,才发生巨大变革。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诊断、医疗、配药几乎都是由医生一人负责,一医多能。西方医院则有合理的专业化倾向,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工。医院制度的确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的发现和发明会不断地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中医那种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状况。西医的一整套规范的医护体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也使中医体系相形见绌,对中医以家庭为空间的诊疗程序和护理手段形成冲击。

——摘编自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其内容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摘编自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
2023-09-0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4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类同“疫情”的抗争从未停止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死病(亦称鼠疫)在欧洲大流行期是1347年至1351年,但仅仅这五个年头就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或至1/2,很多镇甚至是全员灭绝。触目惊心的死亡景象让幸存者开始庆幸劫后余生,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特别是城市里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对灵魂得救的全神贯注,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

——摘编自彼得·勃鲁董尔《死神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带来的社会危害,并指出此“疫情”催生了欧洲哪一思想运动。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对天花的免疫力较强,死于天花的人很少。而当他们踏上美洲后,天花迅即在当地的印第安人中传播……1521年,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在当地印第安人顽强抵抗之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在被包围的阿兹特克首都中,天花使得人口从原来的30万锐减到15万,活着的人也大多染病,最终被殖民军攻陷。上百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宏伟都城特诺奇蒂特兰,被夷为平地。在血与火的浩劫之上建立了墨西哥城……如果不是天花,再多的马匹和枪炮也不可能让只有9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墨西哥。

——摘编自李建中《世纪大疫情》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天花”传至美洲的世界历史上两件大事。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天花”在美洲流行造成的影响。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摘自习近平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内容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青少年应该付诸怎样的行动?
2023-09-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前,教廷不仅在精神而且在某些世俗事务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君主不得不长期与教会分享权力,且接受教廷频频“行度主之事”。但是在和会之后,从法律上讲,欧洲君主成为其领土内的最高主宰,不承认他们之上的任何世俗的权威。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摘编自[美]皮特.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是建立在一场革命的基础上的。拿破仑在对外征伐期间,一直以“革命的代表和启蒙运动的化身”自居。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相互混居的不同民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统治者,开始将其作为“异族”对待。当时的德意志哲学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甚至直接扬言道,每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族群均天然地享有自治权力。维也纳体系虽然建立,但是“仍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前行”,也许很幸运地是在维也纳时代最“和谐”的时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前后欧洲政局的变化,并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战争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并指出“维也纳时代最‘和谐的时期”的含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派遣了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的第一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目睹了中英武器得巨大差距,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率先吹响了学习西方的号角。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也认为:“伏思购买外国船炮,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省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若派员分往外国学习之便”。1871年春,李鸿章向美国公使提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美国公使欣然答应。于是,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选送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就是近代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

——摘编自王平《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817月清政府最终决定将赴美留学幼童全部撤回,8月,留学幼童被迫中断学业,94人(26人未归)分三批回国。94名留学生回国后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在铁路部门工作的16人,有5人是铁路局长;从事矿务的10人;从事外交和行政的有21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的外交官12人,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海军者20人,海军将领14人;从事教育新闻和法律工作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电报工作者17人,其中3人任过电信局长;从事商业者7人;从医者3人。

——摘编自王平《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之后,耶鲁大学校长朴德认为这些幼童成绩极佳、道德高尚。正是幼童们早期给美国人民留下的这种美好印象,为中美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留学教育也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有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有的是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学术带头人。

——摘编自王平《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积极影响。
2023-09-18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